中華民國114年11月3日
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五十卷第10期
文˙陳群芳 圖˙莊坤儒
你心中的九份是什麼模樣?
是石階旁高掛紅燈籠,摩肩擦踵的熱鬧?還是有著動畫《神隱少女》相似場景的奇幻?也許是電影《悲情城市》裡的淒美?又或是夜晚遠眺海上漁火的靜謐?九份這座曾因淘金採礦而繁盛的山城,幾經起落,仍不斷吸引人們在此駐足、定居。九份的美,千變萬化,一百個人就可以說出一百種迷人的樣貌。
若想不帶地圖漫遊九份,熟記口訣「三橫一豎丰」準沒錯。三條橫向道路是基山街、輕便路、汽車路,一豎則是縱貫其中的豎崎路,恰似一個丰字。不同於多數經規劃而整齊筆直的台灣老街,九份的街市則是自然形成。依山勢而建的屋舍,混亂卻又迷人,不僅道路蛇行蜿蜒,還有上有下,店面大小不一,有種不羈的魅力。
沿著豎崎路的曲折石板階梯,拾級而上,右拐基山街,不久便能看見一座老屋出現眼前,讓人瞬間忘卻來時的喧囂。這是百年歷史建築的九份茶坊,入內可體驗道地台灣茶席,或由專人導覽古蹟的身世。九份的過去與未來,在此與旅人有了連結。
百年老屋裡喝茶的浪漫
走進九份茶坊,時間彷彿慢了下來。石牆、木窗、老家具,以及妝點在牆上的藝術品,與滿室的茶香漫成逸趣。不時可見外國面孔,啜飲台灣茶、品嚐茶點,享受東方人文氛圍。
九份茶坊創辦人洪志勝表示,日治時期的九份,曾有段輝煌的採金歲月,小小一座山城,人口一度高達三、四萬,而此屋正是昔日瑞芳礦業事務所所長翁山英的故居,當時作為住家兼指揮所,見證了九份的起落。
人稱「阿瓠仔桑」(台語)的翁山英,曾統籌上萬名的礦工,是地方上喊水會結凍的頭人。指揮所外的基山街,商店林立,滿足各種民生需求,店家會為多雨的九份撐起雨棚,小小的街道因而遮天蔽日,故有「暗街仔」之稱。然隨著礦業衰退,翁山英故居由遠方親戚改做水池仙診所,後來荒廢破敗,基山街也逐漸沒落。直到洪志勝買下並費心修繕,老屋才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
洪志勝笑說,起先買下屋子時,地方居民還盛傳九份來了個傻瓜,竟然在蕭條的老街買屋,想必是錢太多。當初聽聞翁山英的故事,一眼就愛上這間老屋,而隨著修繕,洪志勝發現更多建築裡隱藏的身世。根據學者研究,老屋其實原是兩落屋舍,由面對老街的雙併連棟式街屋,和可通豎崎路的石砌樓房組成,且建築年代不同,一落來自採金年代約110年歷史,另一落則可能是更早樟腦產業的時代,距今150年之久。在九份茶坊裡,可以閱讀歷史肌理,像是神明廳、福州杉木板牆上的礦漆等,而喜歡蒐集老件的洪志勝,也在店裡放入古早的梳妝台、八腳床,讓老屋更添古色古香。
茶、陶、畫,打造第二波黃金年代
說起與九份的緣分,學藝術的洪志勝,學生時期就曾跟著老師上九份寫生,那是1979年,已經褪去淘金光環的山城。「我覺得這個村子很特別,在半山腰又可以看海。可為什麼這麼多房子,卻又十室九空?」好奇的洪志勝,從居民那聽說了礦業的過去,更增添九份在他心中的風采,埋下追夢的種子。
後來,在城市經商的洪志勝,沒日沒夜的工作,「每當覺得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我就會躲到九份畫畫。」九份成為洪志勝充電的所在。沒幾年,兩伊戰爭爆發,原料價格飆漲,洪志勝的事業停擺,他又再次回到九份,開始全心作畫。這時的九份更為蕭條了,親友紛紛告誡,留在九份畫畫沒前途,勸他放棄。
然而,洪志勝卻深深為九份著迷,他說:「台灣是一個海島,海島看海其實很平常,但在九份的山上看海,你會看到近景、中景、遠景。」層層疊疊的屋舍,眼前可見基隆山,視線再往遠方延伸,寬闊的大海、基隆嶼、和平島、七星山等在眼前開展,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視覺。
九份變化莫測的氣候更添景致的變化,春天清晨的雲海,就在腳底翻湧;夏天吹來平流霧,讓山城與海面若隱若現;隨著季節霧氣有時從山下緩緩升起,有時卻自山巔傾瀉而下,四季的景色不同,有時甚至一天之中,就能見到截然不同的風貌。洪志勝認為,九份坐擁得天獨厚的景致,又有礦業的歷史,山城的再興,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於是他異想天開地決定留在九份開茶坊。
看似大膽的決定,洪志勝其實也有縝密的思考。在茶坊開幕前,他喝遍了全台400多家的茶藝館,也對來九份的外地人做了900多份市調,蒐集他們對再遊九份的興趣。這些,都成了他日後經營茶坊的底氣。
愛好藝術的洪志勝,融合茶、陶、畫,將九份茶坊定調為五感體驗的浪漫空間,在1990年代算是十分新穎。這也讓九份茶坊迅速成為熱門景點。
洪志勝笑說,「九份茶坊開始的時候是很寂寞的,到了第四年,老街幾乎每個禮拜都有新的店在敲敲打打。」原本蕭條的九份再次復甦,茶館、咖啡館、小吃店、特色小店紛紛進駐。可以說,九份茶坊帶動的觀光開啟了九份的「第二波黃金年代」。
歡迎來到礦事現場
飲茶的浪漫,讓人忘卻塵囂,但要真正了解這座山城的靈魂,就得走進它最驕傲、也最滄桑的礦業歲月。
「對九份人來說,夢想是動詞,不會停留在想像,要什麼就去做。」九份金礦博物館館長曾譯嫻如此敘說。就像她的阿公曾水池,想蓋博物館,就真的把祖厝改建成金礦博物館了!
外牆有著簡易手繪的卡通礦車,沒有華麗的外觀,看似普通的民宅,入內卻別有洞天。一座寫著九番坑的模擬坑道,裡頭擺著鐵軌、礦車,牆面一字排開的工具,「這些都是阿公從礦場蒐集回來的。」曾譯嫻熟稔地示範礦工如何探金、鑿山等,每一個物件都有故事。
又名救命燈的磺火燈,是礦工不可或缺的法寶,其原理是以電石加水產生化學反應,因而產生火光來照明。但這與礦坑裡不能使用明火的認知相牴觸,曾譯嫻解釋,金礦坑的溫度只有18℃,是天然的冷氣房,且裡面沒有易燃氣體,所以點火是沒問題的。除了照明,這盞燈還有另外兩個重要功能,第一是救命、第二是探金。「礦工進礦坑越走越深,會越怕什麼?」曾譯嫻問道並笑著說,不是怕鬼、怕迷路,而是怕沒有氧氣。所以當火焰變暗、冒黑煙,代表燃燒不完全,礦工就得出來,等熄掉再跑就來不及了。
我是礦工,我驕傲
雖然沒有經歷過礦業的年代,曾譯嫻卻能活靈活現地解說礦場日常,這一切,源自她阿公。「我們家在阿公的阿公那代就在九份定居,從燦光寮、大粗坑到八番坑,礦挖到哪,我們就搬到哪。」曾譯嫻的家族見識了九份礦業的發展。而九份金礦博物館創辦人曾水池,是家族第三代礦工,面對礦業停採,深以礦工為榮的他,在1990年代便打造了自己的展示館,把家族歷代挖到的礦石大方與眾人分享。他不是為了販售,而是真心覺得這些東西有其意義,應該被保存下來。
由阿公帶大的曾譯嫻,童年記憶就是在博物館幫忙賣門票,看阿公為遊客解說。曾水池過世後,她不忍阿公一輩子守護的心血付之一炬,毅然辭職,接手博物館,至今已逾13年。
大家常說,九份過去燈火通明的繁榮,讓這地方有小上海、小香港之稱。曾譯嫻認為,若探究城市的內裡,當年上海、香港作為租借區,盛行自由市場,到處充滿機會;這正與九份的開放承租採礦模式相近。人人都能到此尋找機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能致富。
以前的九份是越夜越美麗,如今店家打烊的時間越來越早。為不讓遊客覺得九份的夜晚好空,多年前,曾譯嫻推出夜間導覽活動,帶著遊客在山城裡尋覓礦業的痕跡,像是有應公廟的對聯:「前是名利客,今為夢中人」道盡曾經的滄桑。九份礦業歷史的內涵,是曾譯嫻希望旅客瞭解的故事。她將博物館當成理解九份的入口,館內動線模擬礦工的日常,先是進坑,介紹工具,再展示各種礦石與煉金技術,讓人彷彿來到礦工的工事現場。「我喜歡帶完導覽後,大家因重新瞭解九份而發出讚嘆,很有成就感。」曾譯嫻欣喜地說。
九份追夢人:野事草店
長久以來,九份都像座承載夢想的山城,雖然黃金夢早已停歇,遍布的茶館重新點亮九份,吸引著新一代的追夢人前來。李明峰便是如此,懷抱著對青草的熱愛,在老街深處開起野事草店,為九份注入清新的氣息。
過去在都市經營早午餐,節奏緊繃,幾年前,李明峰與妻子決定遠離塵囂,重新調整步伐。因緣際會下,野事草店便在輕便路上、五番坑紀念公園附近落地,遠離老街核心區域,自成一派寧靜悠閒。這裡原是九份釘畫家胡達華的工作室,灰色的牆面,空間堆滿作品。經整修後,打開天窗任陽光灑落,牆壁漆成白色,擺上幾幅胡達華的作品,營造簡潔的展示空間,室內種植豐富的綠色植栽,呼應著草店的野性風采。
自小就是藥罐子的李明峰,經常中、西藥吃不停,許多棘手的症狀,都是在中醫的治療下逐漸恢復,引起他對中藥的好奇。再加上求學時的園藝背景,李明峰著迷於要如何讓中草藥、青草這類材料走進日常,他認為:「最好的場域就是喝茶。」
「我們希望呈現植物最原初的氣味,不必刻意添加過多的花香去修飾。」李明峰說。透過一次次的嘗試,配方調整,把常民的青草文化,轉譯成現代人的風味。例如舒緩助眠的「山月夜」,以白鶴靈芝、桂花、野菊、陳皮等,搭配玄米,花草混合穀物香氣,深受民宿旅客喜愛。即使是最常被誤解的魚腥草,在他的巧妙調和下,也能散發清香,顛覆人們的想像。
除了茶飲,野事也延伸出許多創意。像是藥草球體驗,讓人親手包裹草材,在嗅覺與觸覺中建立與植物的親密感。近年更開始製作琥珀糖,以日本和菓子的技法,將台灣在地農產融入其中。例如用北投桶柑做成的糖果,不只展現果肉的酸甜,還能嚐到果皮的香氣與花葉的清新,一顆小小的糖便濃縮了風土。李明峰把青草帶入日常,讓夢想在九份扎根。
九份,永遠有新鮮事
總是處處生機的九份,近年,又添了新亮點──山城美館(以下簡稱「美館」)。經營者林正文與陳雪娥夫婦,因故離開在水湳洞經營多年的美館據點,恰好想起過去在九份購置的老屋。重新踏勘後才驚覺,這裡竟是地方頭人高九登昔日經營的「義和商號」。
在日治時期挖到金的高九登,不僅投入南北雜貨與木材的生意,熱心地方事務的他,栽培九份的北管子弟,成立義和堂,也出資興建昇平戲院。這棟老宅荒廢數十年,屋頂坍塌、庭院雜草叢生,卻仍保留著「義和」牌匾。經營團隊決定讓建築成為九份礦業脈絡的載體,也提供旅人全新的視覺經驗。
如今的山城美館,不只是咖啡館,而是一個在地藝術家的平台。不時舉辦展覽、藝文之夜等活動,秉持「街區共好」的理念,將藝文能量帶進老街巷弄。更進一步,他們將空間轉型為「綠色餐廳」,以友善耕作的食材入菜,讓遊客在品味料理時,能與台灣土地建立連結。
除了藝文與飲食,美館積極與國際交流,邀請外國藝術家駐村,並走進校園,跟孩子分享創作與文化。透過點滴累積的努力,期望九份能蛻變成與世界對話的藝文據點。
從礦業的黃金夢,到茶坊引領的文化復甦;從草本茶的清新,到美館帶來的共好。老九份人與新九份人,共同譜寫新篇章,讓山城的美麗不斷轉化。下一次,等你來挖掘更厚實、更立體的九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