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10月17日
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五十卷第10期
文˙曾蘭淑 圖˙莊坤儒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向國際里海計畫申請,以臺灣石滬為主題的個案計畫,成功地登錄在聯合國里海計畫網站的案例。
天上雲影映照在石滬的滬房內,海水閃閃發亮。但實際走在滬堤上,鵝卵石的稜稜角角,讓縱使穿著鞋子的我們,感到刺痛。
桃園石滬協會監事許閎喆卻好似練就一身輕功般,平穩又快速地走在滬堤上,看到似有缺損之處,就蹲下身來,尋找石塊,填縫修復。
新屋蚵間的九口石滬,還有澎湖的石滬,在當地居民自主巡滬、修復之下,經過時間流轉與海湧浪襲的考驗,仍具有捕魚的功能。
石滬南島溯源
許多學者研究,認為石滬分布的區域,與南島語族遷徙路線高度重疊;台灣據考證是南島語族源起的起點之一,300多年前台灣就有使用石滬的紀錄,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教授李明儒認為,「關島大學Bill Jeffrey教授與我抱持接近的看法,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上述的假設,但是,以現象學或是以時間軸來看,石滬最早應該不是由漢人發明,而是南島語族。」
因為在漢人移民之前,南島語族之地都有石滬,通常呈V字形,或是圓弧形,或是一層一層不同的圓弧形,這是比較原始的結構。
李明儒在苗栗後龍、通宵一帶做田野調查的時候,年紀大的人曾說:「古早有番仔滬。」番仔滬就是平埔族蓋的石滬,直至前兩、三年前,新屋當地發現,石滬後方被海浪掏沙後,露出長滿了牡蠣殼的舊石滬,可能就是「番仔滬」的遺跡。

移工也利用石滬
有趣的是,不少菲律賓移工來台灣工作,放假時,在新屋蚵間的防風林露營,也懂得利用石滬捕魚加菜。他們比台灣人還內行,用傳統魚叉抓魚,沒有戴手套,便可徒手抓起兇猛酋婦蟹。
許宏喆說,「我們在地人,太小不會抓,雌蟹若有抱蛋,絕對會放回去,讓牠可以生小蟹。在地稱為『紅頭狗』的兇猛酋婦蟹,我們只會折那只大的螯回來吃,過一段時間,牠們會再長一對新螯出來。」他呼籲,捕魚要有永續考量。
較困擾的是,移工在石縫間找螃蟹,如果把石頭拉出來,再經海浪沖蝕,同樣那個洞,同樣那塊石頭,就擺不回去。

三角砧、看石勢,塞縫
石滬的設計和建造,展現了先人曉得善用海洋生態和潮汐規律。許宏喆強調,建造石滬看重「眉角」,其中最重要的三種技術,就是三角砧、看石勢、塞縫(台語seh-phāng)。
他說,每一塊石頭,至少要有三個接觸點,所以早期老一輩講「三角砧」,三角砧就是至少要有三個接觸點以上,這樣石頭才不會晃。放第二塊石頭時,需要懂得「看石勢」,找到適合的石頭的形狀。不會「看石勢」,總是一直換石頭,30~-50公斤石頭很重,搬不到十顆就沒力氣了。
石頭當中會有縫隙,須找比石縫大一點的石頭把它敲進去,這就是「塞縫」,如果石頭太小,浪來了,小石頭會被沖散了。
到最上層,則是用立直的石頭,不是擺斜的。每一層的角度都不一樣。就像積木桌遊層層疊,從中抽一塊可能造成倒塌。「因為原本石頭的形狀都不一樣,不像磚塊都是長方形的。」
李明儒說,一般說來,石頭要穩固,須擺水平方向,可是石滬要抵擋上下湧進、前後推波的海浪,堆疊起來要有一個傾斜角,先人沒有力學的概念,但是就已經考慮到削波的作用了。夏威夷文獻有記載,斜坡的角大約22度。台灣大概是20幾度到30度左右。
桃園石滬協會動員滬主與會員巡視、修復石滬,因為累積足夠的經驗與成果,秘書胡家君說,今年桃園石滬協會還會協助新竹新豐、新北市三芝進行石滬的修復工作;同時舉辦免費的石滬群工法技師課程,新手或是熱心環境教育的義工都可以參加。

石滬形狀的多樣性
正因為各地的洋流與地形不一樣,台灣本島的石滬與澎湖也有差異。李明儒分析指出,本島石滬普遍沒有滬房,因為潮間帶不大,基本上是圓弧形。有些地方的石滬一層不夠,會再疊造一層,變成魚鱗狀的石滬。
澎湖有石滬的紀錄最早是1696年,約是清康熙35年。李明儒指出,澎湖石滬因為潮間帶較大,圓弧形在裡面,外面為了集魚,會加設滬房,就是一個愛心,兩只腳,只不過這兩只腳,不管腳是直的或是彎的,因應當地的潮汐、地形而建,因此還會出現單滬、雙滬的各式變形的房滬,最多有三個滬房。
配合潮間帶、當地地形與洋流,出現很多變形的石滬。滬房內也有「次結構」,例如會做狹區來捕象魚、鎖管,或做一個滬牙來捕丁香魚。
澎湖當地更保存巡石滬、疊石滬的「石滬褒歌」,以台語吟唱的說唱歌謠,記錄了石滬特殊的聲景。
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與密度高的吉貝石滬群,由澎湖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文化景觀」。為此,行政院將澎湖石滬群列入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文資局完成對澎湖石滬的世界遺產文本的中英語版介紹。
不只如此,結合青年參與、漁村再生、生態旅遊、潮間帶生態保育等多元面向,展現人與自然共榮的永續精神,獲得國際里海計畫(IPSI)認可,由農業部水土保持署申請,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里海」為主題,成功並登錄於聯合國里海計畫網站的案例。


建立「滬」口名簿
因為環境的變遷跟漁業資源的蕭條,許多滬主不再依靠石滬捕魚;加上石滬修復耗費人力、時間。為協助石滬的保存,縣市政府將石滬公告為文化景觀;具有建造、維修技藝者,公告為保存者。例如擁有豐富石滬修造經驗的澎湖海洋文化協會,被政府指定為重要保存技術保存者。
「就好像是奧斯卡明星,但是不一定可以有電影可以演。」李明儒認為,石滬經濟價值大幅降低,石滬保存仍須依賴政府挹注資源,而且石滬沒有想像中的易於親近,因為它們每天總是隨著潮汐被淹沒,一天之中,只有白天兩~三個小時可以親近它。
李明儒的學生楊馥慈、曾宥輯,2018年創辦社會企業「離島出走工作室」,基於愛「滬」之心,推出讓民眾可以親近與了解文化遺產,並且讓石滬永續存在的計畫。
他們與澎湖當地石滬滬主合作,在3~11月推出夜行者、探索者、修復者等各式遊程,例如夜照撈沙蝦、尋鱟體驗,利用5%的盈餘投入修復工程,並且提供民眾參與修復石滬的遊程,成為永續的循環。
楊馥慈說,以前民眾只是到雙心石滬拍照打卡,現今將石滬的場域打開,讓遊客可以實際地進到裡面,將石滬與潮間帶轉化為人與海洋生態接近的媒介。
「離島出走」還將傳統的魚寮重建為昔日的魚灶,過往澎湖人將臭肉、丁香、四破等小魚,煮熟、醃漬,做成臭肉乾、鰛魚脯等物。修了三年,2022年完工的魚灶,可以讓民眾DIY,體驗澎湖人的貢脯、鹹膎文化,既是石滬文化的基地,也是體驗石滬的出發點。
離島出走另一位創辦人曾宥輯,除了擔任導覽,也負責建立「澎湖石滬資訊平台」,蒐集石滬工法、構造、諺語的知識外,他還建立了654口石滬的「滬」口名簿,包括名稱、GPS、歷史、構造等,將石滬資訊變成開放的公共資訊。

親近石滬,石滬走讀
這些受到企業、學校歡迎的強調ESG生態遊程,還有桃園石滬協會推出「蚵間石滬之旅」,直接到石滬內體驗用叉網、牽網捕魚的樂趣。
新屋石滬群夏天有魩仔魚、丁香魚等魚群。冬天浪大,魚群不會靠岸,但會有高經濟價值的黑毛、鱸魚、七星鱸、午仔魚,還有大型的竹午。
石滬捕魚曾是風行許多世代的產業,楊馥慈認為,現今推出體驗石滬的遊程,在親近海洋生態的同時,也可以反思人類如何與海洋共好共存。尤其是許多外國遊客感到驚豔,他們覺得,在這麼小的島嶼,竟然可以造就這等世界級景觀。
研究20多年石滬的李明儒也說,只要到了石滬,都會覺得非常地驚豔。曾有一次,他在澎湖北海的土地公嶼,穿著水母衣、戴著蛙鏡,帶著標尺做調查研究,進到石滬的滬房裡面,水淹過頭頂,因為還沒有完全退潮;游進石滬裡面,比一個教室還大的滬房,旁邊成千上萬的丁香魚游來游去,剛好陽光照進海面,把手伸出來,銀色丁香魚群觸手可及,閃閃發亮。
「只要經歷過一次,這輩子就忘不了那種感動,讓你回味一生,就覺得值得為它付出。」這也是潮間帶裡的潮汐、潮差與洋流,為石滬帶來生機的奧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