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3年11月20日
文˙曾蘭淑 圖˙林旻萱
「第六屆唐獎得獎人的創新貢獻與真知灼見,不約而同為目前世界最需要的永續發展與環境正義,指出明路,提供解方。」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總結指出。
唐獎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唐獎基金會」)邀請第六屆唐獎得獎主於今(2024)年九月底、十月初來到台灣領獎,安排他們參加唐獎大師論壇,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唐獎榮耀展,生技獎得主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指定要來台灣賞鳥,雖受到山陀兒颱風來攪局,她與夫婿、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ichel C. Nussenzweig還是觀賞到了黑面琵鷺。
永續發展獎得主奧馬爾.亞基(Omar M. Yaghi)除了參觀台積電,也把他的第一次與高中生對談獻給台灣,在新竹中學學生們熱烈提問下,亞基教授難得公開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學生們以正向的生命觀超越環境的限制,即使逆境也能激發創新。
為世界問題提供解方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指出,近年全球歷經Covid-19疫情、暖化加速、戰爭頻傳等艱鉅時刻,第六屆唐獎得主的研究與貢獻,可以引領世界,走出困境。他以永續發展獎奧馬爾.亞基研發的多孔結晶金屬有機骨架(MOFs)、共價有機骨架(COFs)為例,為全球2050淨零排放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則因開發出第二型糖尿病藥物,得到第六屆生技醫藥獎。陳振川說,全球正面臨醫療資源不均、肥胖成為十多種癌症起因的困境,他們三位的貢獻可以有效減輕肥胖與糖尿病病人的痛苦。至於唐獎作為「東方諾貝爾獎」一大特色──的法治獎,今年得主瑪麗.羅賓遜一本初衷關注世界的弱勢族群與女性,她所強調氣候正義的觀念,更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陳振川透露,今年六月公布第六屆唐獎得獎名單,當他一一通知並且實地拜訪得獎主時,感受到由台灣出發的唐獎,在全球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例如他通知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得獎時,她提到與第一屆永續發展獎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是好友,又同為元老會(The Elders)的創始成員,能以法治之名獲得唐獎是莫大的榮譽;更不用說歷年唐獎講座在「實驗生物學國際組織」(EB)、「世界基礎與臨床藥理學大會」(WCP)、「世界科學會年會」(TWAS)舉辦,讓台灣的名聲響亮於頂尖生醫科技領域的國際會議。
永續科技先驅,隔空抓水
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化學科學家奧馬爾.亞基,在陽明交通大學舉行的唐獎大師論壇等系列演講中,以淺顯易懂的概念與圖片指出,MOFs和COFs等新材料,已廣泛設計成碳捕捉、氫氣和甲烷儲存,以及乾旱地區集水、淨水的應用,可以比一般容器,增加18倍的二氧化碳儲存量、3倍的甲烷儲存量,還可以儲存具高危險性的氫氣。這個前瞻性的新材料目前已經用在加拿大水泥廠的排氣口,捕集二氧化碳。
更神奇的是,亞基與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和新創公司合作,做成可攜式的MOFs集水裝置,每天成功地在沙漠地區收集數百公升的飲用水,不僅可以滿足一家一日的用水量,而且水質遠超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環保局(FDA)所訂定的飲用水標準,是可以飲用的水。
亞基不諱言他出身自約旦的難民家庭,當地二週才供水一次,每滴水都很珍貴。
唐獎基金會安排亞基參觀台積電、工研院。工研院希望在永續環境技術的發展上,能夠與亞基的團隊共同探索保護環境的解決方案。亞基認為,台灣有大量生產的經驗並有能力將原型商品化、研發速度快……等優勢,肯定台灣有將MOFs商品化的利基。
為弱勢族群發聲,重視氣候正義
法治獎得主瑪麗.羅賓遜到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參加「唐獎大師論壇」時,得知東吳大學1993年曾邀請南非前總統、人權鬥士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來訪,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給曼德拉,讓她倍感親切。
羅賓遜身上總是別著「蒲公英」的胸針,在不同場合演講中提到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強韌地生長於各大洲,就像她積極推動的「蒲公英計畫」(Project Dandelion),強調由女性領導的氣候正義行動與網絡,因為氣候變遷對貧窮者首當其衝,弱勢的女性更是深受其害。
羅賓遜指出,各界關注俄烏戰爭,卻忽略了戰爭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2023年她兩次搭火車到烏克蘭基輔,烏克蘭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包括水道、森林被地雷與炸彈的殘骸汙染,有一個大水壩被俄羅斯破壞,淹沒了村莊與農田。在這個關鍵時刻,更需要將環境政策與環境權納入各國法制與國際體系的條約之中。
造福15億肥胖、糖尿病患者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在「2024唐獎大師論壇」指出,今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對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控制前瞻研究的卓越貢獻,造福了全球高達5億的糖尿病患者和將近10億的肥胖患者,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肥胖與糖尿病衍生出的心血管疾病、腎臟、眼、足等併發症,更造成全球沉重的醫療負擔。
喬爾.哈本能發現腸泌素──GLP-1(7-37)為促胰島素因子,並開發基於腸泌素的抗糖尿病與抗肥胖藥物。他們這項重要的發現重新定義了人們長期追尋的腸泌素,證實其具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潛力,進而將其應用在抗糖尿病上。這個GLP-1受體促效劑的藥物已通過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糖尿病、肥胖,比起傳統的胰島素針劑治療,能有效減少副作用。
遠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延斯.祖爾.霍斯特,50年前還是腸胃外科醫師時,開啟了他對腸泌素的興趣。他也分離出了GLP-1(1-37)和GLP-1(7-36)醯胺,並成功鑑定後者為活化型的腸泌素,具備優秀降血糖功能,又能抑制升糖素、腸胃蠕動和食慾功能。
這三位得獎者不但締造基礎研究轉譯至製藥成功的典範,更對全人類公共衛生做出重大貢獻,他們不約而同談到GLP-1療法未來的更多應用,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大腸直腸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腎衰竭、甚至成癮症等,目前均有相關臨床試驗及整合分析進行中。
不論是三位生技醫藥獎致力人類的健康,或是亞基所說的超越環境限制的人生觀、羅賓遜強調的重建民眾信任的法治,第六屆唐獎受獎人皆為當今迷茫的全球困境找出永續、和平且健康的一條路。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九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