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3年10月29日
文˙曾蘭淑 圖˙莊坤儒

 

台灣濕地生態系:明智使用、復育濕地
台灣濕地生態系:明智使用、復育濕地


202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以下簡稱「SWS」)成立44年來第一次在亞洲及台灣舉行,會中播放《野性濕地》紀錄片,台灣在濕地保育的成就,與特色濕地的風光與物種,世界看到了。


「你看,許多美麗的雀鯛及藍魔鬼在海裡悠遊,還可以看到小丑魚、海葵蝦及珊瑚礁魚類。」東北角貢寮龍洞灣海天一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方偉達教授與學生,在台灣北部珊瑚礁生態系發展較為完整的水域下潛,由導演羅力負責拍攝,同時觀察珊瑚等濕地生態的消長,作為政府海洋管理的依據。


另一處田野調查的現場則是在關渡的紅樹林,二年前為了執行國家公園署的研究計畫,經過核淮後下到紅樹林濕地,師生們穿著青蛙裝(又稱「沼澤衣」),一下去,大腿以下馬上深陷泥沼,再抬腳,一個腳印下至少有50隻彈塗魚跳起來,還有大量的招潮蟹,數量十分驚人、壯觀,代表濕地富含營養鹽,餵養了許多浮游動物與植物。

 

擔任SWS亞洲委員會主席的方偉達認為,台灣濕地類型非常豐富。
擔任SWS亞洲委員會主席的方偉達認為,台灣濕地類型非常豐富。

 

國寶級保育植物台灣水韭是只能在陽明山夢幻湖發現的濕地物種。(外交部資料)
國寶級保育植物台灣水韭是只能在陽明山夢幻湖發現的濕地物種。(外交部資料)


垂直濕地,台灣具特色的濕地樣貌

這些濕地風光都被收藏在《野性濕地》紀錄片中,這是方偉達所長和導演馮振隆以十年時光,記錄台灣從高山到海洋濕地的精采風光與珍稀物種,四集節目包括高山湖泊、農田濕地、河川濕地與海岸濕地。這個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的計畫,總召集人方偉達認為,除了記錄,也希望將台灣濕地的風光特色介紹給國外,未來還將出版《台灣濕地誌》。


這部影片英語版獲得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以下簡稱「濕地公約」)東亞中心、「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聯合頒發《Best of Best Award》國際大獎。SWS總會會長Susan Galatowitsch 2024年4月特地來台頒獎,此影片也在美國、韓國、泰國播放。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成立於1980年,致力在全世界推動對於濕地理解、保育、保護、恢復,並且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促進濕地永續性。


「濕地公約」於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薩簽署,共有170個締約成員。《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記載了「濕地公約」規定的地球上重要濕地,登錄濕地2,337處,總面積2億5,205萬1,186公頃。
在SWS亞洲委員會擔任主席的方偉達認為,台灣濕地面積雖然比不上如英國、阿根廷等濕地大國,但台灣濕地類型非常豐富,如果依據「濕地公約」的定義,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公尺的海域,台灣水庫、高山內陸湖泊、沿岸潟湖、岩礁、藻礁等有草有水有土的地方,都是濕地,還有鹽田、農田等人工濕地等。


曾任SWS會長的班.拉帕契(Ben LePage)認證,「垂直濕地」(vertical wetlands)是台灣特有的濕地,這是台灣可以自豪之處。近兩年拉帕契在台師大擔任客座教授,接受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邀請,探勘垂直濕地。方偉達解釋,講到濕地,大家會想到水平的沼澤、潟湖、紅樹林,而且學界對濕地定義中,從來沒有包括垂直濕地。


若要定義垂直濕地:「斜坡超過30度的山壁、岩隙,有依賴地表水源的植被;或是在山林間的瀑布、滲水岩壁,甚至是台灣沿海的藻礁等,都是從海洋到高山的垂直濕地。」


拉帕契認為,桃園老梅綠石槽、藻礁垂直浮出海面,也可以視為垂直濕地,而且這類型的濕地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藍綠菌可能是地球上第一批製造出氧氣的始祖,可以解釋地球生物的起源。

 

師大教授方偉達研究濕地,深入到海岸山脈。(方偉達提供)
師大教授方偉達研究濕地,深入到海岸山脈。(方偉達提供)

 

導演馮振隆曾經在山上蹲點23天,就是要拍帝雉。(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導演馮振隆曾經在山上蹲點23天,就是要拍帝雉。(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貢寮水梯田為人工濕地。(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貢寮水梯田為人工濕地。(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濕地支援瀕危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

放眼全球,台灣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也是一大特色,例如高山溪流源頭的山椒魚、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成為能在嚴峻氣候變遷與陡峭的地形演化、繁衍的見證;高山湖泊濕地如台灣北部的鴛鴦湖濕地、宜蘭縣的神秘湖,有東亞黑三稜等特有珍貴稀有水生植物;國寶級保育植物台灣水韭是只能在陽明山夢幻湖發現的濕地物種。


淺山溪流濕地重要的保育類物種食蟹獴,沿著貢寮水梯田即可找到牠們的蹤跡,由於牠們是食物鏈的頂層,如果稻田或茶園噴灑太多農藥,就不可能讓食蟹獴找到他們常吃的蛙、蝸牛等,證明農田人工濕地保有豐富的生態系。


方偉達提出夏候鳥水雉的案例,曾經棲地被破壞的水雉,在1989年被宣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2000年台灣高速鐵路規劃路徑,會橫越當時數量岌岌可危、不到50隻的水雉重要棲地。所幸「另闢蹊徑」,經過高鐵開發單位、地方政府與相關保育人士的努力,將台糖公司的蔗田變成濕地,協助水雉搬家到台南官田的水雉復育園區。復育效果良好,高雄左營的洲仔濕地、旗山,均傳出水雉數量穩定上升的好消息。


水雉最早是1865年斯文豪 (Robert Swinhoe)在高雄大水塘發現,方偉達打趣地說:「本來水雉是高雄人,因為人為介入復育,水雉變成台南人。100多年後,台南的一對水雉展開尋根行動,從天而降,到了洲仔濕地,讓水雉又變成左營人,現在又有旗山人,因為牠們又飛到旗山了。」


「部分亞洲國家很多鳥都不見了,滅絕了,但是台灣保育的鳥類卻愈來愈多。」方偉達舉例說,導演梁皆得在馬祖發現以為已經滅絕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以及每年度冬的黑面琵鷺,2024年台灣增加為4,135隻,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面琵鷺度冬區;還有喜歡逐水草而吃的濕地物種梅花鹿,在馬祖的大坵島、墾丁社頂公園野放復育,證明保育有成。


曾在1979年六福村引進六隻埃及聖䴉當作園區內的觀賞鳥,鳥籠在30多年前遭颱風破壞,牠們趁機逃出,並開始快速繁衍,一度讓全台共有將近萬隻的埃及聖䴉,危及本土鳥類的生活圈。他笑著說,這些因為颱風被捲進來的鳥,也愛上台灣,歸化變成台灣的鳥,但政府積極處理這些外來種的埃及聖䴉,如今在野外,已經很少看到。2007年台灣記錄到的野生鳥類是551種,近期發表的記錄已增加至674種。

 

方偉達研究團隊在龍洞灣進行水下調查,了解農曆七月十五日大潮來臨,烏魚洄游出現的現象。(方承舜攝)
方偉達研究團隊在龍洞灣進行水下調查,了解農曆七月十五日大潮來臨,烏魚洄游出現的現象。(方承舜攝)

 

正在孵蛋的公水雉,顯示台灣生態復育成果。(方偉達提供)
正在孵蛋的公水雉,顯示台灣生態復育成果。(方偉達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溼地的紅樹林富有蓄積碳匯、防洪抗旱的功用。
台江國家公園溼地的紅樹林富有蓄積碳匯、防洪抗旱的功用。


蓄積碳匯,防洪抗旱

全球因為氣候暖化造成愈來愈多的颱風、洪水、乾旱。森林的綠碳,海藻、海草床、紅樹林的藍碳,以及像官田菱角田的淡水濕地稱為青碳,都具有蓄積二氧化碳的作用。濕地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的問題。以紅樹林為例,被認為是碳儲存量最豐富的系統之一,全球均面臨紅樹林面積減少的危機,但台灣紅樹林面積卻仍持續增加。


說到曾被官方列為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系──淡水紅樹林,方偉達師生進行田野調查時,由於泥沼十分鬆軟,第二個下到泥地的人想救人也深陷其中,後來每人發兩個鋁製臉盆,以增加底面積的方式,學彈塗魚匍匐前進,才不致滅頂。師生們在危難中還開玩笑說,一輩子研究紅樹林,如果變成紅樹林的碳匯,實在太沒有價值了。


方偉達解釋這個有點難懂的笑話說,由於紅樹林具有碳匯的功能,枯枝落木在泥地地表的一公尺以下,可以鎖住二氧化碳,每平方公尺三棵紅樹林可以蓄積最高的碳匯,人本來就是碳水化合物,變成碳匯,就是死掉的意思。


讓人「難以自拔」的泥沼,還有今年凱米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雨量,讓高雄淹大水,用英文的說法都叫做「飢餓之水」,水平時是很溫和的,但是當上游的洪流往下衝的時候,就會釀成災難。


方偉達呼籲,具有蓄水防洪功能的濕地,面積與功能仍需強化,2001年時的納莉颱風,洪水淹進台北捷運,板南線成了最大蓄洪池,最後員山子分洪道工程以隧道方式,在大水來時分洪,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過大時造成下游地區淹水。然而,員山子分洪道原來就是濕地,過去為了都市發展被填平,結果颱風一來,陸地變成「濕」地。放眼2050年,可能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颱風一來,台灣可能需建築高腳屋,一樓放艘船才能避難。


正如呼應202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的主題:「濕地與全球變遷:減緩及調適」,明智使用濕地,復育濕地,與濕地並存,才不會讓未來需要住在高腳屋的預言成真。

 

在馬祖大坵島的梅花鹿,證明保育有成。(林格立攝)
在馬祖大坵島的梅花鹿,證明保育有成。(林格立攝)

 

台灣成功復育的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
台灣成功復育的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

 

福山植物園食蟹獴,證明人工濕地保有豐富的生態系。
福山植物園食蟹獴,證明人工濕地保有豐富的生態系。

 

七股濕地黑面琵鷺,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面琵鷺度冬區。
七股濕地黑面琵鷺,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黑面琵鷺度冬區。

 

悠游在淡水紅樹林的彈塗魚。(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悠游在淡水紅樹林的彈塗魚。(取自《野性濕地》紀錄片截圖,馮振隆攝)

 

台灣的沿海濕地,如七股潟湖,對喜歡溼地研究的人而言,富有生態與景觀的樂趣。(方偉達攝)
台灣的沿海濕地,如七股潟湖,對喜歡溼地研究的人而言,富有生態與景觀的樂趣。(方偉達攝)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九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