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3年9月30日
文˙郭美瑜 圖˙林格立
自古文人雅士鍾情於竹,騷人墨客詠竹、畫竹,唐代劉嚴夫《植竹記》云:「君子比德於竹焉」,宋朝大文豪蘇軾有云:「無竹令人俗」、「居不可無竹」;竹因此被賦予高雅、有節的品格。
在海拔1,600公尺的雲林石壁森林療癒基地,上百公頃清幽雅潔的竹林,坐落著現代工藝地景,增添竹林之療癒新意,因此獲得「世界竹地標」之美譽。
雲林縣古坑鄉的草嶺村位在海拔1,600公尺至1,750公尺間,是縣境海拔最高的山村,境內擁有壯麗的山壁景觀,裸露的岩層氣勢磅礡,坡地多見孟宗竹、麻竹、桂竹、杉木、茶樹等物產。
早年草嶺因奇岩、瀑布與溪谷等天然景觀,享有「草嶺十景」的美譽,但地處偏遠,僅山客登石壁山、嘉南雲峰時受到關注,921大地震之後,草嶺道路中斷,訪客銳減,直到政府推動災後重建,遍布的孟宗竹林才成了草嶺石壁發展地方特色的契機。
921大地震的轉機
「有登山客就有發展的機會。」20多年前,石壁竹藝達人郭守發與石壁社區發展協會的居民們,響應一鄉一特色政策,就地取材,申請在草嶺石壁的公有地以孟宗竹搭建「五元兩角」涼亭綠廊、拱橋,往北連接舊時運輸黃檜、牛樟的「木馬古道」,以及「一腳踩三縣」、跨越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的觀日出、夕照景點「雲嶺之丘」,使得當地成為熱門的郊山景點。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昇陽研究,竹林的芬多精以α-蒈烯、3-蒈烯和樟烯為主要成分,且以清晨和傍晚時排放量最大,竹療有助增強正面情緒、減少負面情緒,心率血壓也下降,且血氧飽和度增加,也提升了免疫功能。
近年,森林作為保健與治療場域,在德、日、韓盛行已久,且為國際新興趨勢,石壁的大片竹林便成了雲林縣內發展森林療癒場域的不二之選。
雲林縣政府於2022年修復連接草嶺的縣道149甲線最後一哩公路,並委託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評估石壁的人工竹林、人工針葉林的芬多精、負離子、雪松醇濃度,認具有旅遊潛力,在「五元兩角」南側的100公頃的竹林地,規劃「竹創森園區」,由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森林邦團隊、森林療癒師林家民策劃,融入森林療癒的概念,設計森林療癒空間,並獲中央挹注經費,以「五元兩角」為中心南、北串連,打造156公頃竹林與天然森林共融的「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2021年起雲林縣府舉辦石壁森林療癒活動,岩壁地景、茂密的竹林與多項竹構地景,成為台灣森林療癒的亮點空間。
五元兩角,媲美京都嵐山竹林小徑
從高鐵雲林站驅車前往石壁,自虎尾、斗六出發,行經南投竹山鎮再折回古坑,然後沿著台149線,從平地彎彎繞繞一路爬升,從鄉村、聚落到舉目連綿的山巒、千巖萬壑,約莫近兩小時才進入石壁山區。
車輛從開闊的山谷轉入竹林系的車道,翠綠竹林在兩側簇擁,媲美京都嵐山嵯峨野竹林小徑。陽光透過薄薄的竹葉灑落在幽靜小路,光影綠的很有層次,彷彿穿越了1300年的時空,跌落在唐朝田園派詩人王維的竹林小築,腦中閃過的是這首《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林真的令人心生寧靜淡泊之志。
車停在療癒基地入口的「五元兩角」,涼亭組成的綠廊道有許多遊客登高來此享受山野的靜謐清幽。
「涼亭本來是要給山友躲雨的,沒想到能受到遊客喜愛,我也很歡喜。」郭守發說道。
不過,為何石壁竹多多?現年76歲的郭守發,講述著從父親那兒聽來的軼事;他說,國民政府來台後大舉伐木,樹頭也挖空,當時在地一戶人家的三兄弟率先復育竹子,竹筍可賣錢,竹桿當建材、編織器皿,成為經濟作物,農民也跟進,造成當地竹林茂密,成為一大特色。
石壁竹林風情
石壁孟宗竹產筍,冬天也產出冬筍,郭守發說,筍子長在地裡,毋須噴灑農藥、毋須施肥,土地純淨無污染,赤腳踩在竹徑也很舒服。「清晨坐看日出,山谷的雲海有時一小時都不會動,起風時,雲海散了變成山嵐,一捲一捲地竄(閩南語:tshuàn)起來,這是要變天了。」這是一日的石壁。
他又分享四季風情萬種的石壁。入春,地下土氣升溫,竹子根散葉茂,春雨一來春筍冒出頭,草葉跟著青翠。夏天烈日當空,竹林泥地因日照竄出泥土芬芳,秋冬萬物休眠,樹葉歸根變成肥料,四季變幻的風景各不同。
竹構地景,在山之巔與環境對話
「五元兩角」南側的森林療癒空間「石壁竹創森園區」,分為大眾區及低度干擾的寂靜區,提供分眾的森療體驗,遊客搭配LINE@,輕掃QR Code即可開啟療癒之旅。
「考量山形地勢,位於稜線的竹構地景必須能抗風壓,在山之巔與環境對話,旅人身歷其境,或坐或躺,可用不同的身體姿態享受眼前的自然景觀。」大藏建築師甘銘源說著規劃理念。
大眾區的「瀞座」距五元兩角入口處不遠,是從人聲鼎沸開啟靜心氛圍的第一站。設計團隊成員、初樸建築師事務所葉育鑫以粗壯的孟宗竹當曲梁,細直的桂竹當骨架,搭起半遮頂蓋的竹棚架,基座僅以少量的水泥灌漿,內側有排砌石座,遊客斜坐在石椅上,視線正好落在竹梢的風景、天空與光影,讓人不由得將注意力轉移到大自然。
寧靜的午后,森療師敲擊著脈輪缽,餘韻悠長的缽音紓緩了身體的緊繃,體驗森療的遊客也發出呼嚕呼嚕的打呼聲。
竹林步道上佈滿灑落的竹葉,鋪出鬆軟有彈性的路徑,行走其上的窸窣聲,好似敦促人們慢、再慢、更慢。
坐落於杉木林間的「低語軒」,是座可供多人坐、躺的座椅。「遊客在山上不是走路,就是坐著休息,難得有躺臥的經驗,半躺的座椅就是希望大家都有機會體驗。」甘銘源說。不過,平躺不見得最舒服,為了找出斜躺的角度,設計團隊多次揣摩,最後在30度至40度間找到最佳斜角。「坐著躺著看天空就很舒服,體驗過的人幾乎都很滿意。」他說。
寂靜區的明陣、穹頂竹棚
木馬古道盡頭的制高點平台、寂靜區的「風之舞台」,可以坐看嘉南雲峰及台灣第一高山玉山群峰景緻,一旁的「微風小築」是休憩的涼亭,旅人可以就坐用餐,或欣賞遠處山景,享受吹拂而來的微風也很心曠神怡。
鄰近的「明陣」是步行禪的最佳場域。石材崁入泥地做為引導線,採雙螺旋設計,進、出路徑不同,不會交錯,形狀看似簡單,然卻運行有秩,提供遊客漫步靜心,或做為團體療癒活動的場域。一旁的「靜思坪」是竹子搭建的平台,瑜珈、靜坐、躺臥、分享皆可,供森療師創造多種療癒體驗模式。
竹創森園區的最深處是位於稜線尾端的「穹頂竹棚」,設計團隊利用孟宗竹設計曲面三層交接的薄殼結構竹棚,跨距寬達18公尺還可對抗稜線的風壓。表面也很有編織感,紅銅板的屋頂隨著時間推移,會由亮銅色轉為暗褐色、灰綠色,凸顯環境融和與和諧。
「薄殼系統常見混凝土、鋼構材質,竹材很少見,來訪的世界竹會成員感到相當驚艷。」甘銘源自豪地說。更有趣的是,竹棚本就是銅缽造型,加上竹子、銅皮等自然材料造就圓潤的音場環境,在棚下舉辦銅鑼浴療癒體驗,銅鑼靠牆面、置中,聲音反射再折回,音波盪漾,效果各不同,中醫界認為沒有旋律變化的鑼與缽的音聲具放鬆神經系統之效,參與者從出發點走了一個多小時抵達這裡,更容易就釋放壓力。
穹頂竹棚旁的「小柴軒」是座特色景觀廁所。設計團隊就地取用疏伐的柳杉木堆砌成牆,廁間像是座獨立的小庭院,屋頂是半開放式設計,從上俯瞰,小柴軒像是戴頂竹斗笠,遊客如廁時能看見竹林、仰望天空,享受戶外風景。
甘銘源說,身體在大自然的經驗最直接,他想創造一個如廁時就能感知山上美妙風景的廁所,「解放,就是這個意思,身體的經驗會告訴你:嗯!很舒服。」
圓滾滾的竹子,有趣的建材
將竹子的缺點轉換成優點,是石壁竹創森園區的最大特色。竹子其實很有個性,圓滾滾、粗細不一的竹桿,頭、尾不同形狀,因此產生不同的曲率變化,使用上不如木材方便,但甘銘源說,用在圓弧造型的結構,其缺點就變成優點,可以烤彎、定型、綁結,利用曲線做成拱,園區的竹構設計都盡量展現竹子的特色。
森林療癒師林家民說,翠綠的竹林雖是綠色,卻是漸層交錯,極具色彩療癒力。孟宗竹是單桿散生竹種,地下莖橫走生長,腳踩竹徑上很有蓬鬆感,觸感輕快的緩衝感也很是抒壓,最特別的是,竹桿與竹葉隨著風強風弱而搖曳擺動,發出沙沙的竹濤聲,竹林純粹的天籟音律,更顯得療癒。
2024年春天,全球五大洲國、近30國世界竹會200名會員,徜徉在石壁竹林療癒基地的孟宗竹林步道與竹構地景之間,就著各種竹材器皿,品嚐了以在地竹筍入菜的創意料理,體驗淋漓盡致的竹藝術饗宴,使得雲林獲致世界竹會授證為「世界竹地標」。
竹,牢牢地紮根在岩石縫中,歷經風霜依舊蒼勁挺拔,何不閒步在石壁森療基地,讓幽遠的萬坪竹海為遠道的旅人接風洗塵。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九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