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2年6月2日
文˙楊齡媛 圖˙莊坤儒

 

台電破繭創新:擁抱藝文,與民對話
台電破繭創新:擁抱藝文,與民對話


2016年,適逢台北市舉辦「世界設計之都」,剛好也是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台電」)70周年,位於羅斯福路上的台電大樓,一舉褪去毫無特色的門面,取而代之的,從大門入口處的公共藝術作品「河飄風」,猶如緞帶的雨棚,上面佈滿風向儀與LED燈,到了晚間,變身成華麗的光帶;地磚上,布置了一座用不鏽鋼和陶瓷打造的「鏡山水」作為民眾休憩的場所;外牆上,高掛了從各地回收的路燈所焊織成巨大的裝置藝術「日光域」,象徵夜晚的太陽,還有以台電早期杉木電桿為意象的「樹雨霧」,是件會在炎熱夏季噴出水霧而與民眾互動的藝術裝置。


這些奇幻的藝術裝置幫台電改頭換面,讓肩負全台穩定供電使命、卻始終給予民眾「公家機關」刻板印象的台電,瞬間變身成民眾朝聖打卡的景點,同時也揭序了台電破繭創新的歷程。


白晝之夜,台電的翻轉 

要翻轉民眾已銘刻超過一甲子的老企業印象著實不容易,台電副總經理徐造華談起這段故事,在台電即將屆臨70周年之際,同仁們正為開放台電想方設法,剛好北市府申辦「世界設計之都」,邀請各界做城市美化工程,台電因此決定把總部大樓的門面變得煥然一新,並開放一樓大廳讓民眾隨意進出參觀。「我們活用大廳空間,在中午、晚上或假日舉辦小型音樂會,也作為音樂新人初試啼聲的磨練舞台,受到附近居民的歡迎。」不僅開放大廳,也把主樓和副樓之間的空地變身為動能劇場,請來了像是優人神鼓等藝文團體來此演出。「我們積極投入文化藝術和文資保存,獲文化部文馨獎的肯定,是第一個獲此獎項的國營事業。」徐造華提到,由於獲獎受政府肯定,其他國營企業者還會來台電取經,讓台電人備感驕傲。


2017年,台北市府舉辦了第二回的「白晝之夜」(Nuit Blanche:全球夜間城市藝術祭,2002 年創始於法國巴黎),串聯了公館區域,路線從台灣大學沿著羅斯福路到客家文化主題區,台電大樓就在途中,市府特來洽談合作。「當下我們覺得這是一個讓更多人知道台電轉變的好機會。」徐造華談到這場盛大的藝文節慶,竟然一個晚上湧入八萬多人來台電大樓朝聖,讓當時參與活動的台電人心驚膽戰,他們從未在晚間時分迎來如此龐雜的人潮。不過,當他們見到前來的民眾對台電大樓華美的蛻變,驚艷不已,再加上當晚台電策畫的電光馬戲派對也倍享讚譽而感到欣喜。


2020年,台電計畫將南港修護處搬遷到桃園龜山的林口新廠,恰巧同年「白晝之夜」在南港舉辦,在北市府邀請下,台電首度打開從未曝光的電力修護處讓民眾參觀。這南港基地共有1,020名員工,需全台走透透服務水力、火力及核能等各類電廠機組及重型機電設備的大修、檢測校正與維護改善,是維持電力穩定供應的重要基地。這一夜的限定開放,讓民眾有機會窺探台電這座秘密基地,並對台電肩負的使命有了深入的了解。

 

台電在70周年的慶典上,總部大樓以「自然通電」概念發展出大型公共藝術裝置,深受民眾青睞。(台電提供)
台電在70周年的慶典上,總部大樓以「自然通電」概念發展出大型公共藝術裝置,深受民眾青睞。(台電提供)


創造價值,和民眾對話 

徐造華談到早期台電是台灣唯一的電力事業,總是用「公告傳達」的方式讓人民配合。後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抬頭,又有核能議題的發酵,大家逐漸對台電產生疑慮。一直到2012年油電雙漲,讓台電面臨了公眾信賴的最大挑戰,「當時剛接任董事長的黃重球,在他就職談話中指示,要揭露資訊讓更多人了解台電。」


在黃重球帶領下,台電不斷嘗試各種方式與民眾對話,例如在台大附近的溫州公園旁,有棵綻放黃白花朵的加羅林魚木,這是台電員工誤以為菩提樹而種植的,後來被人發現其實是來自大洋洲加羅林群島,是少見的加羅林魚木。以往一直種在圍牆內的加羅林魚木,只有台電人知曉,後來進行公共藝術空間改善計畫,台電拆除了魚木所在的角落圍牆,也在樹幹旁圍起了保護欄杆,讓當地民眾一舉欣賞加羅林魚木繁花盛開的美景,在2018年獲得北市政府首屆樹木保護獎「台北樹益獎」的肯定。「我們開放了圍牆,讓當地居民走進台電的場域,也吸引很多藝文人士來此辦活動,當地大學里里長每年與台電一起舉辦魚木節藝文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養分。」徐造華說,這對台電當初只想營造友善環境,帶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下一任朱文成董事長,甫上任就接獲老台電人林炳炎反映,希望台電重視在各營業處倉庫內存放的珍貴資料,進而開啟了文資保存計畫。「台電的電力產業歷史,其實就是台灣經濟發展史的縮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徐造華提到,剛開始負責的同仁面對成堆如山高的資料都覺得梳理起來相當艱困,但是透過爬梳電業歷史及台電文物,再加上耆老口述歷史訪談,讓台電人說台電的故事,反而深化了內部的凝聚力。


經全面盤點所有的文化資產,先從竹仔門電廠、舊東西線、濁水溪與大甲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四大主題徵集文史資料,並在2018年發表《電力大地》特展,依時間軸組構出百年電業的文化資產;2019年展出 《川流電湧 JUST FLOW》,探索百年前讓島嶼發光的源頭;2020年的《島嶼脈動LIGHT UP》展覽了200多件文資產品;2022年受國立台灣博物館之邀,合作佈展《島.電生活—台灣電力的時代樣貌》,並結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提供超過60件展品及160件珍貴影像紀錄,呈現台電文資保存的初步成果。與此同時,還出版了《濁水溪:引水成電 川流不息》、《大甲溪:水電俱樂部》、《傳說:竹門祕境微光往事》、《古道電塔紀行: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等專書,讓民眾分享台電的「軟實力」。

 

台電40多年前意外種下的「加羅林魚木」是北市近2,000棵受保護樹木中唯一的魚木。在台電主動拆除圍牆後,成為街區絕美的秘境。(台電提供)
台電40多年前意外種下的「加羅林魚木」是北市近2,000棵受保護樹木中唯一的魚木。在台電主動拆除圍牆後,成為街區絕美的秘境。(台電提供)


點亮十三層遺跡,再造黃金盛典

除了在文史上下功夫,台電也開始推動遺跡的修復和再利用,例如全台灣第一座產業古蹟的竹仔門電廠,以及新北市市定古蹟的太子賓館,讓這些乘載歷史意義的遺跡重現於民眾的生活中。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十三層遺構」,是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瑞芳水湳洞廢棄的舊礦場,因為土壤殘留重金屬物質而被列為污染管制區。1987年,台電接手台金公司資產後,持續進行園區的維護保管,同時也收到鄰近社區民眾回饋,希望台電能協助活化遺構,帶動地方發展。因此,台電開展了活化金瓜石及水湳洞地區的公共藝術計畫,並從「點亮十三層」開始,結合在地風土民情,串起曾經風光的歷史榮耀。


為了「點亮」十三層遺址,台電找來國際照明大師周鍊及新銳藝術家何采柔,用低色溫,不干擾四周環境的燈光,為夜晚的十三層披上溫柔的照明指引。台電以全新的公共藝術概念重新詮釋歷史場域,讓污染管制環境以另一種風華再現,受當地居民熱烈迴響。接棒的公共藝術計畫是創建於1898年的金瓜石神社,是台灣歷史上第三座神社,也是新北市市定古蹟。台電以殘跡保留、保護梁柱不倒方式修復神社古蹟,並依歷史文獻沿參拜道路種植上百棵櫻花樹,並透過AR技術還原第二代神社的第一道木製鳥居、旗幟與御神燈等多個已消逝的歷史場景,再度讓當地人驚豔。而且為搭配百年神社的重生,推出「黃金盛典藝術祭」,請來驫舞劇場表演劇碼《與百年相遇的美好》,讓舞者漫舞於神社參道及登頂神社遺址,用舞蹈藝術呈現金瓜石礦山的黃金歲月。

 

「川流電湧JUST FLOW」透過美學設計轉繹,讓百年台灣水利發電歷程重現,並理解台電陪伴島嶼走過現代化的角色。(台電提供)
「川流電湧JUST FLOW」透過美學設計轉繹,讓百年台灣水利發電歷程重現,並理解台電陪伴島嶼走過現代化的角色。(台電提供)


重視能源教育,回歸電業核心

徐造華認為,台電為了與民眾對話做了諸多努力,不過,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電業的核心,尤其是能源教育這一塊;目前除了有「我愛地球媽媽」,是以行動故事作為幼兒園的教育推廣活動。還有以水能源設計成桌遊的「源源不絕」,讓國小生玩家在遊戲過程中擬定水能源策略,並每年舉辦全國競賽。而分齡企劃的「能源小博士」與「能源領袖暨高峰會」營隊,把有趣的課程結合實地電廠參觀,以及「瓩設計獎」(kW Design Award),是全台唯一以電力為主題的多媒體廣告、平面海報設計競賽活動,召集學生向社會大眾傳遞屬於新世代的能源主張與觀點。


除此之外,台電設立「電幻1號所」作為各級學校的科普基地,另外收集了發電過程所產生的廢棄設備、回收料件資源,再次創作成為台電文創品,在在顯示了台電能源教育的視野與野心。「透過美學和文資保存的實力,讓民眾看到台電的翻轉。再回歸到電業本身,我們希望以人為本的設計力引導至服務流程,重建民眾對台電的信賴。」徐造華最後為台電破繭創新的歷程做了詮釋。 

 

「島嶼脈動LIGHT UP」台電文資特展現場展出 近200件珍貴電力文資展品,包括日治時期全台第一顆電表,最受人矚目。(台電提供)
「島嶼脈動LIGHT UP」台電文資特展現場展出 近200件珍貴電力文資展品,包括日治時期全台第一顆電表,最受人矚目。(台電提供)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八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