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2年1月30日
文˙鄧慧純 圖˙老屋顏工作室提供

 

老屋顏團隊把鐵窗花的紋理融進台灣的在地風景設計。
老屋顏團隊把鐵窗花的紋理融進台灣的在地風景設計。


大家都愛追隱藏版扭蛋,但你知道風景也有隱藏版嗎?

下回到台灣來,建議你探訪小路,找找藏在小巷弄裡,有點年紀的老房子,你會發現許多民宅的建築立面充滿物外之趣,看洗石子的外牆,色彩繽紛的老花磚,樣式典雅的水泥花磚;尤其是掛在陽台、窗上,已有年代的鐵窗花,上頭紋路、樣式之琳瑯滿目,可以想像當年鐵工匠們「玩」得多麼盡興。

臉書「老屋顏」粉絲頁創辦人楊朝景、辛永勝, 2013年開始散步小巷,以台南為起點,觀察到許多老房子的外觀細節如此耐人尋味,形式幻化到無奇不有,而時間更添上一筆滄桑氣質,引人遙想起那舊時代的美好生活。兩人為這些老屋拍下照片,留下紀錄,在網路上分享。

 

巷弄裡的鐵窗花,乘載了台灣傳統文化、世代歷史、民居生活的人情風景。(莊坤儒攝)
巷弄裡的鐵窗花,乘載了台灣傳統文化、世代歷史、民居生活的人情風景。(莊坤儒攝)

 

楊朝景(左)與辛永勝(右)建立的「老屋顏」粉絲頁,帶起找鐵窗花的風潮。(莊坤儒攝)
楊朝景(左)與辛永勝(右)建立的「老屋顏」粉絲頁,帶起找鐵窗花的風潮。(莊坤儒攝)


尋找鐵窗花

其實楊朝景與辛永勝只是素人,所學並非古蹟、建築專業。北漂多年的台南囡仔辛永勝,邀約了朋友返鄉看看,他們鑽進巷道去看老屋,「發現街道的立面風景很迷人,像到了不一樣的城市。」


「一開始只是旅人的紀錄,無意間發現拍下來的都是鐵窗花的照片,就想說計畫性來拍拍,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種……」楊朝景笑著說,「後來發現根本沒辦法,因為種類太多了,而且每一種又會因為線條變化,衍生成新的圖案。」


怎麼有那麼多的鐵窗花?鐵窗花出現的年代?鐵窗花除了防盜需求外,還藏著甚麼樣的故事?


1950~1970年代是鐵窗花大量出現的年代,「是台灣房子蓋最快,也是最有趣的時間點。但是學界相關的研究文獻卻極少。」楊朝景和辛永勝只能土法煉鋼地踏查尋訪鐵窗花的脈絡。


樣式特殊的鐵窗花總有自己的故事。找鐵窗花的過程,如果碰到主人在家,他們都上前探問。許多鐵窗花的設計與屋主的職業有關,眼鏡公會的顧問將鐵窗花設計成眼鏡造型;教音樂的人家,鐵窗上有小提琴、鋼琴、吉他等樂器;或把自家的商號、logo鑲進鐵窗裡,「而且台灣人在破冰之後都會很熱情,聊完天都會被請客,招待水果、青草茶,更會熱情地移除障礙物,讓我們拍照。」楊朝景說。


老屋顏工作室出版的《老屋顏與鐵窗花》書中,他們記下印象最深的鐵窗花是在鹿港的民居,屋主將鹿港的名所「十宜樓」和「半邊井」設計進鐵窗花裡,用技法呈現建築的立體與透視感,還有將與女兒同遊法國的回憶,製作成一幅「法國巴黎凱旋門」的鐵窗花。這些鐵窗花成為家族的記憶,跟著成員一起生活下去。


還有另一面位在台中的樂章窗花,直接把五線樂譜焊在鐵窗上,版主貼上網徵求曲目,引起了一連串的鍵盤探案,可惜至今尚未得到正確解答。


而鐵窗花怎麼找?楊朝景建議,多往各地的舊城區找,少走大路,多走小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別忘了抬頭往二樓以上的鐵窗探探,開眼就有驚喜。

 

鐵窗花乘載了家族的故事。鹿港的黃爺爺將與女兒同遊法國的回憶,製作成一幅「法國巴黎凱旋門」的鐵窗花。
鐵窗花乘載了家族的故事。鹿港的黃爺爺將與女兒同遊法國的回憶,製作成一幅「法國巴黎凱旋門」的鐵窗花。


時代工藝的縮影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副教授陳正哲,同時也是台南、嘉義地區老屋調查、修復的專家。他從建築材料分析,鐵是柔性結構,能夠彎曲凹折的特性,是較其他材料優勢之處。台灣的建築外觀使用鐵材始於日治時期,在公家機關或是民間等級較高的建築會用到,當作一種裝飾,也是流行。只是陳正哲指出,西方建物裝飾上多數是鑄鐵,塊狀的表現;相較於台灣戰後民宅使用的鐵窗花多用扁鐵凹折,偏屬線條的形式,兩者是很不一樣的東西,「我強調的是,每一種材料形式出現,都標誌了某個時代,我認知『鐵窗花』已經形成一個專有名詞,它標誌了台灣1970年代的產物。」


鐵窗花出現的背景,除了中鋼公司成立,提供了穩定的鋼鐵原料,民家基於安全、防盜的需求亦有相關;更關鍵的是,「講到鐵窗『花』,會用曲線來設計製作,它追求的就是一種工藝,是藝術的表達,這也就牽涉到台灣很重要的生產靈魂——當時的鐵工匠。」陳正哲解釋。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撤離台灣,但學習了日本技藝的台灣鐵工匠師傅繼續在各地蓋房子,他們承襲了日本嚴謹的職人精神,另一方面當時「台灣錢尚未淹腳目」,房地產尚未被炒作,蓋屋是自住,也是許多人的起家厝。陳正哲指,「我認為台灣在自己的生產體系下,生產出最有文化或工藝價值的房子,都出現在1950到1979這30年間。」


這也是鐵窗花大量出現的年代,受日本職人精神影響的鐵工師傅,一身的手藝,自在的發揮,以鐵做畫,「沒有這批工匠,就不會有那些鐵窗花,鐵窗花是充滿自由的表現。」陳正哲說。在老屋顏團隊的訪談也得知,多數的鐵窗花不是屋主指定的樣款,而是放手給鐵工匠自由發揮,成就了如此豐沛的創作成果。

 

民宅立面常可見馬賽克磚與鐵窗花的交響,引人遙想那舊時代的美好生活。(莊坤儒攝)
民宅立面常可見馬賽克磚與鐵窗花的交響,引人遙想那舊時代的美好生活。(莊坤儒攝)


生鐵凹成花

這些自由奔放的鐵工匠創造出怎麼樣的鐵窗花世界呢?從「老屋顏」工作室的歸納分類,山形是民家常見的窗上風景。台灣是個高山島嶼,鐵窗花上的山形有人解釋是阿里山、玉山、大霸尖山等,也有人詮釋是台灣人所熟悉的日本富士山。圖案不僅是單純的山形,更演化出多變的線條,如融入祥雲、結合日月星辰、海洋波浪,還有積雪的線條,山形鐵窗花變化多端,在中南部地區民宅十分常見。


花卉植物亦是鐵窗花上的常客,扁鐵材料恰能展現植物莖葉伸展的樣態,老屋顏收集到的花卉,以梅花、櫻花最常見,各種花卉意象都能解讀為花開富貴,桃子象徵長壽,蘋果取諧音平安,葡萄取其多子多孫的意象,這些花卉植物成了鐵窗上的花園,拈花惹草是台灣鐵窗花上熟悉的風景。


動物昆蟲主題中,最頻繁出現的當屬鳥、蝴蝶和魚。民家以蝴蝶和蝙蝠做裝飾,取「福」的諧音,「年年有餘」的寄望,讓魚是鐵窗花上的常客,孔雀、白鶴、喜鵲、鴛鴦在華人世界都是吉祥的象徵,是鐵窗花上的當然風景。


而百看不厭的連續圖案、幾何線條,讓建築像有了聲響、結合了韻律。楊、辛兩人帶我們到高雄前金區探訪,鄰近已廢棄的空屋,雲紋的圖樣像在每個窗口飛騰。而在多處可見到的直橫線延伸交錯,有些還崁入黃、紅、藍的方塊,像是用視覺感受現代藝術家「蒙德里安」的節奏。受日本的影響,傳統的圖騰如麻葉、七寶、松皮菱等樣式,圖騰像萬花筒般,或是上下左右反覆、延伸、旋轉、水平鏡射,交織出的韻律感,讓每座鐵窗花都像有聲音在哼哼唱唱著。

 

鐵窗花是充滿自由的表現,也呈現了當年台灣鐵工匠的工藝。(莊坤儒攝)
鐵窗花是充滿自由的表現,也呈現了當年台灣鐵工匠的工藝。(莊坤儒攝)


越在地,越國際

我們問起鐵窗花的樣式是否跟著世界潮流走,楊朝景回答:「我覺得比較不是跟世界的潮流,而是跟當地的文化。」


除了前述的常見樣式外,直接將漢字、英文字母嵌進鐵窗的例子十分常見,如「春」、「福」、「壽」等字,或把自家的姓氏、出身地用鐵條凹折出文字。使用器物來傳意,鐵窗花上常出現花瓶、葫蘆,取其平安、福祿雙全的諧音,這些都與在地習俗緊密扣連。或有龍鳳呈祥、玉兔搗藥、魚躍龍門等圖案,或是屏東霧台的魯凱族臉譜鐵窗花、屏東來義的排灣族服飾鐵窗花,都是從在地文化出發,成為住家的建築表情。


「老屋顏」也有國際粉絲追蹤,分享自己國家的鐵窗花。鄰近的日本有路上觀察社團「面格子ファンクラブ」(鐵窗花迷俱樂部)來交流。東南亞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也是鐵窗花樣式豐富的國家,楊朝景舉例,像馬來西亞的檳城、麻六甲等華人聚集多的地方,流行將鐵窗花做成紅燈籠的造型,或者會寫上商家的名號。當地的穆斯林則偏好月亮星星的造型,泰國有佛像的鐵窗花等等,都是越在地越國際的表現。

 

台灣巷弄裡的鐵窗花風景
台灣巷弄裡的鐵窗花風景


不只是一扇窗

這些老房子能重新被大眾欣賞,陳正哲解釋,這是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變化的縮影。長年的社會運動及台灣民主化的進程,尋找自我的過程,我們重新正視自己所擁有的。他用金字塔來比喻,頂層是被稱為經典的、大眾認定有文資價值的建築,那金字塔中層偏上的區塊則是精緻的常民文化建築,鐵窗花呈現的就是「當時代工藝的縮影」。


老屋顏團隊除了記錄一段段鐵窗花的故事,也曾遇到房子將改建,鐵窗花保留等問題,辛永勝解釋他們的看法:「鐵窗花即便搶救下來,移到其他地方,與原屋主的連結與脈絡都消失了。因此,我們常會建議屋主,在新的空間融入家族鐵窗花的元素,到最後的最後,我們才會考慮收購或徵詢屋主捐贈的可能性。」


他們也把鐵窗花融入創作,在2022年台灣設計展中,以台灣各地的風景與建築為主題,像是旗山車站、林百貨、七股鹽田、九份等,將鐵窗花化為插畫填色的網點與紋樣,成為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街道風景。如今,楊朝景、辛永勝兩人的任務已從分享轉往推廣,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份特殊的台灣風景,「鐵窗花是超過半世紀台灣人的生活記憶,值得讓外國朋友體驗感受的台灣文化。」


下回到台灣,建議你把腳步邁向各個角落,來巷弄裡尋寶,重新看見這些「乘載台灣傳統文化、世代歷史、民居生活的人情風景」。

 

一起來尋找台灣巷弄裡的美麗吧!(莊坤儒攝)
一起來尋找台灣巷弄裡的美麗吧!(莊坤儒攝)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八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