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1年9月29日
文˙蘇俐穎 圖˙林旻萱

 

位於新竹南寮漁港的波光市集
位於新竹南寮漁港的波光市集


每個國家的大型地標無庸置疑是頂尖建築師爭相競逐的一級舞台,然而與日常生活關聯甚深的公共空間,才是在地人更有共鳴的存在。市場在庶民文化中擔綱重要的角色,近年許多台灣的老市場,紛紛褪去老舊的鐵皮屋頂穿上新裝,除了硬體大幅升級,它們與過去又有何不同?


踏入位於台北魚市場旁「上引水產」,生猛的活體海鮮率先映入眼簾,這兒並不是市場,但從生鮮到熟食,果蔬到花材卻一應俱全,零售以外,還有輕鬆享用的立食區,與饒有異國風情的露天燒烤區,這是建築師盧俊廷心目中,最貼近市場想像的一處場所。


新鮮、活力、令人食指大動……除了以上這些基本條件,一座市場還能傳遞出哪些想像?可能前衛如荷蘭鹿特丹的「市集廣場」(Markthal),大膽的拱形建築,結合辦公、社會住宅與市場機能,全然顛覆市場的既定印象,更勾勒出未來城市的願景。或者,簡約如新竹南寮漁港的「波光市集」,這是建築師林聖峰的作品,洗鍊的波浪狀線條,呼應著濱海風景,展現出強烈的學院派語彙。


這些空間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囊括大江南北的好貨,關鍵更在於設計。然而,當我問起盧俊廷,經手過三座市場的他,對市場建築的期許?答案出乎意料地務實,他說,與其談論觀念、理想,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所有人能理解,容易親近,可以受到民眾的喜歡。」

 

有著溫潤木牆、植生牆外觀的林口市場,亦是一座綠建築。
有著溫潤木牆、植生牆外觀的林口市場,亦是一座綠建築。


打開方盒子,引導人入內

開業來到第11年,盧俊廷主持的建築師事務所,累積經手的案子不脫長照中心、校園、市場一類的公共建設,因為比起私人住宅,「公共建築接觸到的使用者比較多,民眾會前往,讓我特別有成就感。」盧俊廷如此說。他前後設計過三座公有市場建築,包括頗具代表性的中壢第一市場,以及2020年落成的林口市場,還有當下正在執行,以改造為主的桃園龍潭市場。


盧俊廷所說的「易懂、易親近」,被我以使用者的角度理解成一種「有人味」的表現。席間我們恰好談及在數年前拆除的台北建成圓環,巨大的圓型建築直接矗立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中央,建築體以玻璃帷幕包覆得密密實實,缺少由外入內的引導介面,留不住人潮的圓環市場,終以失敗告終。


有此前車之鑑,今日的建築師更致力於思考如何打開封閉的市場空間。正在如火如荼興建的台北南門市場即一例,該案由建築師張清華與郭英釗率領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所設計,由模擬圖來看,預計高達12層樓的龐大建物,採用了大量可看見室內的落地窗,面對羅斯福路一段與南海路交叉路口的尖銳立面更直接被打破,轉化成為可供用餐的陽台空間,熱絡的人潮呼應室外的熱鬧街景。

 

擅長公共建築的盧俊廷,已經手三座市場建築。
擅長公共建築的盧俊廷,已經手三座市場建築。


盧俊廷設計的市場建築亦如是。以林口市場為例,他捨棄「蓋一座完整大方盒」的念頭,基地上一株百年茄苳,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再怎樣設計,也不會比這棵老樹好。」他認為,他把市場設計成以環抱老樹為核心的L型,另外加上了一處通往老樹廣場的戶外穿堂,不僅具有串聯起市場前後巷道的功用,穿堂兩側擺上多張木作長椅,即便不進到室內,周遭來去的人們都可以在此歇憩。


「把封閉的空間打開,把人引導入內」,此一特點在中壢第一市場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壢第一市場是盧俊廷拿下的第一個市場建築案子,中壢人的他對於被暱稱為「大時鐘」的中壢第一市場情感尤深,他笑稱,因為從在地人的視角出發,才讓彼時剛開業、初出茅廬的他順利拿到案子。


「這個建築最基本的手法,就是讓外面的人們可以看到建築物裡豐富的生活。」他解釋。市場原地重建,除了面對馬路的主要立面採用玻璃帷幕,帷幕上裝設兩層樓高的時鐘,呼應了昔日「大時鐘」之名,以此確立地標意象,通透的牆面讓路過的人們可以清楚看見室內人流的風景。他還刻意規劃出市場前後兩處廣場、屋頂露台,與多架位在戶外的電扶梯、樓梯與逃生梯,作為「內」與「外」的緩衝與銜接,目的就是,「讓在外面的人,會因為好奇忍不住踏入。」他說。

 

環繞著百年老茄苳樹而建的林口市場。
環繞著百年老茄苳樹而建的林口市場。

 

林口市場的建築同時複合了公托、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行走內部,舉目可見綠意。
林口市場的建築同時複合了公托、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行走內部,舉目可見綠意。


依循環境作設計

說話相當溫和的盧俊廷,談起設計想法,並沒有流露太多感性,不談高蹈的理念,他多用「環境」來指稱基地的先決條件,並用「整理」來表示建築師的設計手法,暗示其態度,是以環境為依歸,自然才是需要設計去配合的主位。


溫潤的木料與生機盎然的植生牆,是他的市場建築予人最鮮明的印象,木材上的節瘤與紋理,隨風輕輕搖動的綠葉,都能讓人體驗到與自然親近的愉悅感,「這些元素,很難被取代。」盧俊廷認為。


當然,不只這些表象。事務所經手的案子,多數通過高規的黃金級或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綠建築是我們的專長之一。」盧俊廷說得自信又自然,但他強調,標章認證反倒是其次,最基本的還是依據當地的環境、氣候、方位,設計出讓人舒適的空間,這才是綠建築的初衷與基本。盧俊廷提到一般人也知道的建築原則「坐北朝南」,他強調,座向設計只要適切,室內自然較能達到冬暖夏涼,也因此無須額外花大錢購置節能玻璃或者高檔的空調系統,綠建築的造價未必會比一般建築更高。


但以市場建築來說,因其機能需求,還需要格外講究排油、排煙,尤其台灣氣候高溫多雨,生鮮食材更忌直曬,如何採光會是設計著力的重點。盧俊廷進一步解釋,大面積的落地窗裝設首選在北方,因為北方來的光線較柔和,但因台灣午後有西北雨,故窗上得額外裝設雨遮;至於南向,可以採用水平遮陽,但亦不能遮蔽太多,免得室內過於昏暗;東西向的牆面最不考慮開窗。

 

重建後的中壢第一市場,通透的玻璃帷幕讓路上行人看見室內風景,另外裝上的兩層樓高的大時鐘呼應著市場昔日之名。
重建後的中壢第一市場,通透的玻璃帷幕讓路上行人看見室內風景,另外裝上的兩層樓高的大時鐘呼應著市場昔日之名。

 

除了加強排油、排煙,盧俊廷亦針對每個攤鋪重新設計,在視覺上煥然一新。
除了加強排油、排煙,盧俊廷亦針對每個攤鋪重新設計,在視覺上煥然一新。


從市場出發,點亮地方的未來

一處市場之所以誕生,不外乎方位地利之便、物資的流通、人潮聚集等因素。但因陋就簡的建築年過半百,顯出疲態,甚至因為商業中心的轉移,人潮散場,盛況不再。因此,老市場的重建不僅僅是建築本身打掉重練,更意味著當地文化肌理的重新盤整,肩負了活化、振興地方的任務。


故此,一流的建築師會將市場所在之地的文化、地景脈絡積極納入設計之中。正好比重建中的南門市場,絕不僅僅是市場,與騎樓串聯的室外廣場,與捷運串聯的地下樓層,與外在人流呼應的戶外用餐區,都可感受到建築師希望將市場輻射向民眾生活的強烈意圖。


目前正在改造中的龍潭市場也是。盧俊廷特別選用當地具代表性的竹編工藝,以桂竹編織成入口的棚架與飛騰在空中的祥龍竹構,作為動線引導之用;拾級來到市場的二樓,這裡的休憩空間直接以「龍潭印象」來命名,包含了景觀茶亭、親子遊憩區等設施,貫串的竹構深入結合龍潭的丘陵稜線與明潭的水文意象,讓人走一遭市場,就能為龍潭留下初步的印象。

 

以波浪綠屋頂引起矚目的新化果菜市場,將是台南新興的觀光景點。
以波浪綠屋頂引起矚目的新化果菜市場,將是台南新興的觀光景點。


今(2022)年9月啟動的台南新化果菜市場更是如此。這座建築斥資約新台幣6億元,由同樣操刀鹿特丹市集廣場的荷蘭建築師事務所MVRDV與台灣建築師李麗如共同設計。我們隨著台南市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李芳林造訪新化市場的新、舊址,鐵皮屋頂的舊市場,在溽熱的夏季裡,儘管風扇、灑水等方式多管齊下,散熱效果依舊有限,來到新場,大挑高、大跨距的波浪綠屋頂,呼應周遭的丘陵景觀之餘,更發揮了降溫效果,站在半露天的市場,徐徐清風吹來,「兩個地方相差了大約6°C。」親自拿溫度計量過的李芳林如此說。


以水果批發為主的新化果菜市場前身正是新化牛墟。因為新化座落在山地與平原之交,從清代開始就是物資交換的重要交通樞紐,發展至今,新化果菜市場已是南台灣最重要的水果集散地。舊市場的空間不足、設施老舊等問題,是促使市場遷址的主要理由,然而當李芳林帶領著我們上到綠影連綿的新市場頂樓,諳熟市場前世今生的他,談到未來關於批發與觀光旅遊功能結合的種種規劃,神情語氣逸興湍飛。話鋒一轉,他手指向鄰近的虎頭埤風景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左鎮化石園區等遊憩景點的方位,更表示,期望市場強大的運銷、餐飲、購物機能,能為這幾處台南的衛星城鎮建立起觀光的軸帶,直到此刻,我們才真正理解了,原來對建築師乃至經營者而言,一座市場還必須放在地方發展的完整輿圖上,更能見其意義。


許多人就如同飲食作家韓良憶在〈遊走在世界的市場裡〉所寫的:「我每到異鄉,抵達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當地人打聽市場在何處。」比起地標型景點、享譽盛名的博物館與美術館,遊客之所以樂於上市場,除了挖寶、採購的樂趣,更是因著,從市場出發,是從Outsider到Insider的身分的切換。人們上市場,就是從外來的觀光客轉換到當地人的生活,不僅從物產中品嚐四季的變化,也一同參與了地方發展的演進歷程。由此來看,觀光客如此,在地人更是,蛻變後的台灣市場,豈不更值得我們特別走上一遭。

 

台南市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李芳林對新建的新化果菜市場充滿期許。
台南市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李芳林對新建的新化果菜市場充滿期許。

 

點亮一座城鎮,就從市場設計開始。
點亮一座城鎮,就從市場設計開始。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七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