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1年9月6日


【記者賴旻旻、施芸/屏東縣報導】來自屏東縣瑪家鄉排灣部落的潘雅莉,創辦了桃布里文化創意空間,其販售商品皆是以月桃編織而成,原料月桃葉鞘的取得都是向當地耆老收購,命名為桃布里則有「月桃、布料、鄰里」之意,月桃與排灣族人生活息息相關,富含排灣的文化底蘊,而回饋鄰里的信念也帶給了部落更多的經濟希望。

 

桃布里文化創作空間創辦人潘雅莉。
桃布里文化創作空間創辦人潘雅莉。


「月桃、布料、鄰里」投入部落 回饋鄰里

潘雅莉於二〇一三年創辦了桃布里文化創意空間,其商品皆由月桃葉鞘手工編織而成。她在就讀完東華大學族群文化關係學系後,發現自己明明從小都在部落生長,卻還是對自己排灣族的文化不熟悉,因此決定回到部落工作,她一開始先在排灣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擔任社區營造員,負責撰寫計畫、執行計畫以及後續的核銷,也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月桃這項作物,她覺得月桃是平民作物容易取得,因此想著月桃編織是不是能成為一項產業,能夠帶動起部落經濟,而她在就讀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時,也以月桃編織產業為題撰寫論文,後來她毅然決然辭掉在協會長達九年的工作,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桃布里的命名則是有三個含義「月桃、布料、鄰里」潘雅莉的商品都是以月桃編織為主,有些會再加入布料的元素,而鄰里則是因為他不希望工作室只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能夠回饋鄰里,回饋自己的部落。

 

桃布里月桃編織商品。攝影/施芸
桃布里月桃編織商品。攝影/施芸


月桃承載著排灣族的文化記憶

一開始潘雅莉在創辦工坊時,對月桃編織只有粗淺的認識,當初在協會工作時,有老師來教學,她覺得工藝技術,只要願意投入心血去研究,就會有所收穫。因此當她決定創辦工坊後,她就自行鑽研編織技巧、晾曬工序,在製作時,父親也會在旁協助指教。


排灣族的文化是貴族社會,在過去,琉璃珠被視為是貴族才能擁有,但月桃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月桃與排灣族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食、衣、住都有月桃的存在,月桃的葉子可以製成部落粽子cinavu的粽葉,嬰兒搖籃、收納器皿也很多都會用月桃葉鞘編織而成月桃編織可以説是一種「平民美學」。


月桃編織是取其葉鞘作為材料,在使用前要將其晾曬,曬乾後再依寬細的不同去做分類,最後再透由工藝師的巧手,去編織成提籃、包包等藝品。在潘雅莉的作品中,不會見到常見的排灣族圖騰,如百步蛇,她認為月桃本身就是一種可以代表排灣族的符號,因此不需要再有其它的元素在,也能減少一般民眾使用時的突兀感,積極推廣月桃編織這項平民美學。

 

潘雅莉介紹月桃植物。攝影/賴旻旻
潘雅莉介紹月桃植物。攝影/賴旻旻


收購月桃 增加部落連結

潘雅莉認為工坊最深層的意義不是只有她在賺錢、在做月桃編織這件事,而是能透過這個工作坊能夠影響到整個部落,因此桃布里工坊月桃編織的原材料,多是向部落耆老收購,許多老人家可能已經無法騎車到山上農地工作,但月桃隨處可見,便可以透過採收月桃有收入,她覺得在收購時給老人家的錢,不只是錢,更多的是一種幫助,讓他們知道,他們還是有價值在,不是就是一直伸手向子女拿錢,能讓他們實現自我的價值。


與桃布里合作的長輩約有七、八位,有些長輩甚至在一大清早六點多,就會帶著採摘好或是晾曬好的月桃,到潘雅莉家敲門,透過這項「交易」,也促成了一種文化交流,潘雅莉表示,即使生長在部落,接觸最多的也只有是自己的父母親、家人,但部落許多耆老有著非常深文化的底蘊,透過收購這件事,她能過與部落其他的長輩有所連結,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讓他們能有更多的認識。

 

月桃葉鞘處理流程。製圖/施芸
月桃葉鞘處理流程。製圖/施芸


讓更多人知道月桃編織

為了推廣月桃編織,潘雅莉常常到各級學校、輔導機構去演講分享月桃,在工坊成立之初,也積極到各個市集去擺攤,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月桃編織以及其應用。她到不同的地方都會有不一樣的分享方式,例如到了大學,除了講解月桃編織外,還會分享自己就業、回到部落時的心得,會多一些生涯發展相關議題。若是到了小學,則會著重在讓小朋友去DIY,潘雅莉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推廣月桃編織的機會,而她也表示,只要能讓大家碰到月桃編織,讓大家知道它不同於其它編織方法就夠了。


而潘雅莉也說道,對於月桃產業未來的發展會如何發展,她並沒有過多的想像,只要在她的生命餘力之年,能做多久就做多久,慢慢地讓越來越多人知道,月桃編織排灣族人怎麼去使用,「我想要的是穩扎穩打,做好每一件事情」潘莉雅表示。


以上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