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1年8月2日
文˙鄧慧純 圖˙林格立

 

竹藝新生:竹的多元可能與想像
竹藝新生:竹的多元可能與想像


全世界竹林的面積約85%分布在亞洲,台灣竹林就佔森林面積的6%,竹林資源豐富,先民取材於自然,製成生活器具,不管是小時候的童玩竹蜻蜓、竹水槍,或是過年時常聽的俗諺「炮竹一聲除舊歲」;夏天躺著沁涼透心的孟宗竹蓆;或是家裡已經坐了30年,雖然已發出伊伊歪歪聲響,還不壞的竹椅凳;或是廟會南管的洞簫;相聲表演中,打節奏的快板;更或在武俠世界裡頭,黃蓉的打狗棒碧玉棍,這些都是竹製品。


在台南有百年傳承的信二竹店,王壬煇的竹藝資歷已有46年,每天重複著劈、削、砍、刨竹,以傳統技法製造竹家具。跨入竹藝創作近十年的時間,設計師林靖格希望開發大眾認識竹的多元可能。一老一少走的路子雖然不同,但想做的是,讓竹子再次走進常民生活。

 

王升南示範用已百年的老工具鑽洞。
王升南示範用已百年的老工具鑽洞。


信二竹店
一張竹椅子的知識含量

來到台南市北區的信二竹店,這是一家已經傳到第四代的手工竹家具店,也是台南市區僅此一家還維持傳統包管竹技法的店家。如今是第三代王壬煇當家,走過風雨飄搖的歲月,如今王壬煇還是每日拉開鐵門,店鋪裡竹子敲打撞擊的清脆聲響仍不絕於耳。


說起竹子,王壬煇滔滔不絕,有問必答。做家具選用三年左右的桂竹,太年輕的纖維硬度不夠,太老的容易斷裂。竹子進貨之後,在室內風乾15天,讓水分再多走掉一點,才開始製作。王壬煇對材料的諸多堅持,造就他的品質與口碑,921大地震後,許多木構造的古蹟廟宇修復,如台中霧峰的林家花園、鹿港龍山寺,都指定選用他製作的竹釘,「因為我只選用竹子離地三節的部分,這部分硬度最夠;竹釘在六、七月的大熱天至少乾燥15天,竹釘使用前要浸在熱油中數小時,在表面形成保護膜,用意在防腐。」


怎麼木結構不是用木釘?「木頭的纖維直、橫、彎的都有,當作釘子施力的時候容易斷掉;用鐵釘的話,因為木頭裡多少會有殘留的水分,久了鐵釘會生鏽;竹子的纖維是直向的,而且我們選用竹子最硬的部分,才撐得住打入木構的力道;手工做的竹釘會特別削成方形,鑽的洞是圓形,竹釘打進去剛好卡住四個邊角,再加上吸收了木構的水分,竹釘會膨脹,讓卡榫更緊固。」王壬煇問一答三的,一口氣把答案都說給我們聽。這行業許多的默會知識,是他40多年經驗的累積。


一邊解說,王壬煇一邊選好要做竹椅的長竹管,特別選兩端都有節的,「這樣做為椅腳才堅固」;在選好的竹竿上做記號,以鑿刀輕敲下一塊竹面,接著用刨刀刨除竹肉內壁,他邊刨挖著竹子的內壁,一邊解釋這個部分之後要用火烤之後凹折,所以要把弧度處理得漂亮,接合時才會緊密。


挖刨的工序進行時,第四代王升南在一旁升起火,火要大,動作要快,把剛剛挖刨呈半中空的竹管靠近火源,「竹子火烤之後材質會變軟,我們再彎曲成想要的角度。」王升南說。「時間很重要,不能烤太久。」雙手感受到竹子質地變化後,王升南取來另一根竹管為軸心,手腳俐落地彎凹竹子,王壬煇再取來繩索把椅腳的角度固定。


父子倆依著工序,一個做完,一個接手,一如這個家族的手藝就這樣一代傳一代。

 

刨、挖、燒、凹等工序,信二竹店仍維持著傳統的包管技法,製造竹家具。
刨、挖、燒、凹等工序,信二竹店仍維持著傳統的包管技法,製造竹家具。

 

王壬煇堅持在這行業,轉型不轉行,已有46年之久。
王壬煇堅持在這行業,轉型不轉行,已有46年之久。


轉型不轉行

王家的手藝來自祖父王傳豹,曾赴日學藝,回國後在1907年創立福泰竹店,精湛的手藝常有日本人上門訂製家具。第二代王火曜的事業則以搭建竹屋為主。


王壬煇說起,日治時期,竹業興盛,台南市區曾有一條街被稱為「竹仔街」,他的父執輩都經歷過那樣的榮景;1976年,16歲的王壬煇接下家業,未料隔年塑膠製品問市,竹家具產業如山倒,「當年,台南市的竹家具店興盛時加起來快50家,結果大環境改變,不到五年,倒了一半,到最後公會解散,因為全部的會員加起來還不夠當幹部。」


「我轉型不轉行,還是從事原來的行業,可是轉變經營的方式。」話題一轉,王壬煇傲氣地說。第一次的轉型轉向製作花店的花架構及各式的門面牌樓,當時的年代,經濟起飛,婚喪喜慶講究排場,王壬煇有點子,會畫設計圖,他融入閩南屋脊和國外巴洛克風格設計的花架,十分受歡迎。但到了1990年代,社會風氣轉趨簡樸,他再轉往設計製作花藝展場的竹架構。


2010年後,第三次的轉型,轉回本業做竹家具,又因當時廟會陣頭的復古流行,王壬煇憑著兒時的記憶,復刻三本鑼架、六角香花擔等,亦有因個人徒步朝聖的風潮,為信徒客製神明背椅。


2014年,第四代王升南學藝出師,成為電腦工程師兼竹藝師的斜槓青年,他會利用休假在店裡幫忙,還幫百年老店開設FB臉書粉絲專頁,將家傳的手藝文創化,製作等比例縮小版的竹椅,受到日本、香港觀光客喜愛。


一家店傳承了百年,一張竹椅能用多久呢?王壬煇指著角落一旁竹凳,「那張已經30年了,只會有一點搖動,我故意不修理,要讓客人看。」從他的話中嗅到職人的自信,和竹家具的潛力。

 

王壬煇的堅持和王升南的傳承,讓我們今日仍得以見證竹家具的工藝之美。
王壬煇的堅持和王升南的傳承,讓我們今日仍得以見證竹家具的工藝之美。


格子設計
關於「竹」的多元想像

初接觸竹子時,林靖格已是業界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就讀在職專班時,透過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工藝新趣」計畫,接觸到竹子這天然的材料,說是「驚豔」也不為過,他形容:「竹子這材料『似草似木』,可以像草一般編織,做成竹簍,又可以當木頭使用,做成包管家具,還有木構這個選項,作為建築的材料,它其實有很多千變萬化的樣貌,這樣的材料可以如此轉換,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以1,378隻竹蜻蜓結構而成的〈山海匯〉,以竹翼不同的傾斜角度相連成波,形似高低起伏的山稜線和海浪的波濤。(林靖格提供)
以1,378隻竹蜻蜓結構而成的〈山海匯〉,以竹翼不同的傾斜角度相連成波,形似高低起伏的山稜線和海浪的波濤。(林靖格提供)


2015年,林靖格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格子設計Gridesign Studio」,以竹為素材,開始了鑽研之路,「竹子的素材其實很有發揮的空間,只不過到了現代,要怎麼把它帶入生活,就變成設計師的課題。」此前,林靖格在業界擔任工業設計師,商品設計必定要考量結構、製程、量化生產等問題,設計師多只能對著電腦畫3D圖,對於產品的掌握度很低,但接觸竹子後,竹子成為他「玩耍、實驗」的材料,他跟著工藝師和夥伴們,一起用手創作,隨時加入新的想法,「這個是我比較嚮往的,有些實驗性。」


「我一開始花很多時間在『玩竹子』,透過這些過程,產生很多不同的感受跟想法。」林靖格指出,他以媒材為先,每個媒材其天然的生長方式,會影響到後續如何加工處理或如何運用。他的作品〈節盤〉,就是利用竹空心的特徵,將竹管兩端剖成竹片,結合了竹管與竹編雙重交織出的空間,讓人玩味。


讓林靖格一鳴驚人的作品〈領結椅〉,創作的概念是「藉著領結的造型,使用竹子的材質,表現西方紳士和東方君子的對話。」乍看是線條簡單、領結形狀的竹材所組合成,但細究如何施作?破除傳統竹椅的型式與加工方式,林靖格與工藝師合作,將竹積層材進行大弧度烤彎,以13個「領結」元素的重疊,挑戰並展現竹材的韌性與彈性極限,「因為竹子的纖維是直向的,我創作的出發點是要用竹本身的特性跟工藝的技術,自然而然地產生作品。」

 

林靖格想開發竹子的多元可能與想像。
林靖格想開發竹子的多元可能與想像。

 

〈爆竹〉。受邀在UNIQLO TAIPEI旗艦店開幕的作品,展現讓竹藝跨足當代藝術的一面。(林靖格提供)
〈爆竹〉。受邀在UNIQLO TAIPEI旗艦店開幕的作品,展現讓竹藝跨足當代藝術的一面。(林靖格提供)


帶出竹的文化意涵

在林靖格的創作中,竹子不僅只是創作的素材,他更不忘把對竹子的記憶、竹子的文化意涵融入創作中。


設置在台北大安區永康公園旁的蔬食茶館「聚落山海茶館」的作品〈山海匯〉,林靖格運用的原型是大家都熟悉的「竹蜻蜓」,也是展現他「童心」的所在。由一根竹桿和竹翼組成像T字的竹蜻蜓,造型再簡單不過,但林靖格加入他的想像和工業設計的手法,利用1,378隻竹蜻蜓,拉長竹蜻蜓的竹桿,從天花板上垂下,並運用電腦運算,將竹翼安置在不同的高度,像是竹蜻蜓飛翔時高高低低的姿態,而竹翼不同的傾斜角度相連成波,形似高低起伏的山稜線和海的波濤,以此呈現店主故鄉台東的山海風貌,近兩米長的作品,從不同視角觀看,都讓人驚艷。


「竹子被認為是傳統的東西,又常常被傳統的手法侷限它的可能性,但其實竹子的加工方式很多元,我把工業設計的觀念帶到這個傳統來,希望幫這個產業想一些其他方法。」林靖格說。


用竹子說台灣的故事,還有另一件作品〈煙花〉,他從俗諺中「爆竹一聲除舊歲」獲得靈感,「從前的爆竹真的是燒竹管,因為竹管有節,空氣被壓縮後產生爆裂聲來驅逐年獸。」林靖格發想把竹管的一端順著纖維細剖成數片,再烤凹成放射的傘狀,形似爆散的煙花,炸開的爆竹,一個個爆竹的元素堆疊成一場美麗的花火大會。


細看林靖格的作品,總是繁複且具裝飾性,端詳細節處常有物外之趣,他自言:「我是用工藝的手法做裝置藝術。」去年在大安森林公園展出的〈垂首的謝籃〉,現場180株竹編的花朵,形式各異,就是在基礎的竹編織手藝上再作創意的發揮。


近年他的作品開始從產品設計擴展到裝置藝術、地景藝術,「大型的藝術創作能觸及到更多的大眾,我希望把竹子的美好,努力地介紹給更多人知道。」林靖格懷抱希望地說。 

 

〈風的季節〉。以彎曲的竹板呈現東北季風在大地留下的痕跡、氣流的形狀。(林靖格提供)
〈風的季節〉。以彎曲的竹板呈現東北季風在大地留下的痕跡、氣流的形狀。(林靖格提供)

 

〈煙花〉。採用竹的文化意涵,將無數傘狀放射如煙花的竹片編織相連,讓人彷彿看見也聽見花火的綻放。(林靖格提供)
〈煙花〉。採用竹的文化意涵,將無數傘狀放射如煙花的竹片編織相連,讓人彷彿看見也聽見花火的綻放。(林靖格提供)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七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