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0年10月26日
文˙蘇晨瑜 圖˙林格立

 

台灣早年銷往歐美的茶葉,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福爾摩沙烏龍茶」,被譽為茶中香檳。
台灣早年銷往歐美的茶葉,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福爾摩沙烏龍茶」,被譽為茶中香檳。


清治晚期,淡水口岸開放以後,來自蘇格蘭的商人陶德(John Dodd)在大稻埕成立了寶順洋行,高瞻遠矚地雇用了兩艘大型飛剪帆船,將2,131擔(約127.86公噸)的台灣上等烏龍運送到遙遠的紐約。


飛剪帆船離開港口人們的視線後,發揮它快速航行,易於躲避海盜的優點,在汪洋中破浪前進。而這些飄洋過海抵美的烏龍茶,被賦予一個美麗的名字:「福爾摩沙茶」,成為紐約上流人士的最愛。


福爾摩沙茶曾經被視為東方頂級茶的代表,是茶界中的精品。印有Formosa Oolong 字樣的典雅方形茶罐,裝在貼滿標籤的貿易茶箱,銷往世界50餘國,台灣茶的輝煌歷史,比珍珠奶茶還早了100多年。


不過後來由於世界各國茶葉產區的大量外銷,這項被譽為「茶中香檳」的福爾摩沙茶銷量急速下滑,榮景不再,西方人在盛筵中優雅品茗,同時神遊福爾摩沙的風雅情趣,已然成為傳說。

 

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致力向西方人推廣台灣本土的茶葉,以客觀的評鑑手法來品味台灣茶。
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致力向西方人推廣台灣本土的茶葉,以客觀的評鑑手法來品味台灣茶。


向西方人介紹台灣精品茶

2021年,旅居德國七年的陳安吉,與幾位熱愛台灣茶的同好,共同成立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與重量級的台灣茶葉學會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把台灣精品茶文化推廣到歐洲,提升台灣茶在歐洲的知名度。


在德國落腳多年,身為學會會長的陳安吉,某次參觀漢堡工藝美術館,驚訝於德國對異國文化的包容。「漢堡工藝美術館就在市中心的中央車站前面,裡面有半個樓層都在展示日本文化。」美術館不定期邀請日本茶道老師前來展演,「他們甚至邀請日本茶道裏千家老師,一比一還原他們的茶室。」陳安吉說。


日本茶可以做到,台灣茶一定也能。陳安吉從喜愛喝茶,進而開始推廣茶文化,希望把豐盛而繽紛的台灣精品茶,再度帶到西方人眼前。「我們在比對西方盛行的風味飲品如葡萄酒或咖啡時,發現台灣茶文化(或廣泛而言的亞洲茶),在傳播上缺少客觀的評鑑系統。」比如問到,為何茶喝起來這麼苦澀?台灣老一輩會回答,「因為我們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文化。」


「喝茶吃苦、奮力向上」等句子是主觀的描述,對於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人,容易產生溝通上的誤差,「一開始如果對方與你的文化有距離,可能不會馬上接受。」如果想向西方人介紹台灣茶,需要思考的方向是:「即使你不在茶區文化裡面生活,怎麼去客觀描述一支茶?」陳安吉說。


副會長陳孝溥更精確說明,學會想深入探討那些比較講究又需要調校茶器的原葉茶,「我們想探討這些台灣茶背後的文化意涵、為何這樣做,以及品茶上的重點。」

 

台灣茶不只是一種美味的飲品,與茶相關的文化、茶館及衍生的自由思想,扮演著催生台灣民主的重要角色。
台灣茶不只是一種美味的飲品,與茶相關的文化、茶館及衍生的自由思想,扮演著催生台灣民主的重要角色。


建置台灣茶文化記憶庫

面對已蔚然成風的咖啡或葡萄酒體系,台灣茶文化對於西方人來說是蒼白陌生的世界,甚至連台灣人自己對台灣茶也不熟悉,讓學會推廣台灣茶文化的工作變得相形困難。「現有的台灣茶資料零散破碎,在推廣之前,我們需要把這些知識統整起來,還得進行翻譯。」陳孝溥解釋學會的願景理念,高度幾乎等同建置台灣茶文化的記憶庫。


為整理龐大的茶文化資料,陳安吉跑去央求台灣茶學會前輩指導,滿腹茶經的前輩手往旁邊一指,要陳安吉自己到文獻堆裡去找。這群曾爬梳過北台灣茶文化路徑的菁英前輩,累積下來的珍貴文獻卷帙浩繁。看到滿坑滿谷的紙本文獻,心急如焚的陳安吉說動前輩,讓團隊開始進行文獻的數位化及翻譯。


在此同時,建立維基百科的台灣茶詞條、編纂「台茶字典」,以及把常用術語對接轉譯為英文等,也是目前進行的工作。不過在翻譯或轉譯詞條時,團隊時常遭遇困難。


陳孝溥舉例:「現在比賽茶已經有一些評分依據,問題是他們的評鑑方式,可能除了台灣人,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例如一款茶香氣非常強烈,會形容為「香氣穿鼻」,「你如果不在這個文化脈絡之中,會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陳孝溥苦笑著介紹另一個艱難用詞「回甘」。由於中文精練,意境悠遠,跟西方人溝通只好敘述落落長,「香氣穿鼻是指鼻腔後面出來的嗅覺很強烈」;回甘則變成了「sweet aftertaste,吞落喉嚨後才回來的味道」,這是對接術語時不得不有的妥協。

 

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成員今(2021)年8月初拜訪我國駐德謝大使志偉,邀請大使細細品味台灣烏龍茶。(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提供)
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成員今(2021)年8月初拜訪我國駐德謝大使志偉,邀請大使細細品味台灣烏龍茶。(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提供)


東西方對風味的認知

西方講究客觀的科學評鑑,有完整的風味評鑑和品飲系統;東方探究的是茶韻,以及如何享受一壺好茶。在談到風味時,西方對其描述很仔細,諸如「這咖啡有太妃糖的味道」、「牛奶的味道、花香、水果酸、焦糖甜」等等,台灣茶則比較抽象,像是「這茶香味比較持久」、「香味非常輕揚」等。如何讓彼此有對應的邏輯,這部分近年農委會茶改場已嘗試建立「台灣特色茶風味輪」系統。這是一套圓形的圖卡,讓品茶者能參照風味輪上的指引,清楚描述所品嚐到的風味,減少溝通上的誤差。


不過,在國際推廣時,陳安吉發現「風味輪」仍太過「台灣」,「西方人不懂什麼是地瓜葉或龍葵的味道。」因此改採歐洲人對香草和時令蔬果的印象來介紹茶。


例如德國白葡萄酒很知名,她便利用德國人品嚐白葡萄酒時用季節、風味的印象,去形容茶的風味,比如歐洲的白蘆筍味道神似包種,就挑選春天的白蘆筍去介紹包種茶。

 

台灣精品烏龍茶品茶會上,眾人品茶、論茶,感受滿室茶香,席間學會與「美國婦女會漢堡分會」(AWCH)以及「台灣漢堡婦女姊妹會」幹部互相交流,留下美好回憶。(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提供)
台灣精品烏龍茶品茶會上,眾人品茶、論茶,感受滿室茶香,席間學會與「美國婦女會漢堡分會」(AWCH)以及「台灣漢堡婦女姊妹會」幹部互相交流,留下美好回憶。(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提供)


國際推廣因地制宜

西歐人愛喝茶,但其實多是茶包文化,對散茶一竅不通,反而是曾經歷蘇聯鐵幕時期的東歐,仍保留著品味散茶的文化,這也讓陳安吉必須針對地區去調整介紹的語言。例如跟嚴謹的德國人要多聊茶科學;跟法國人則要附庸風雅,去談這支茶要搭配什麼糕點。


她也曾遇過波蘭、捷克等地厲害的高手,可以喝出鐵觀音的觀音韻,「碰到這樣的朋友,就不需要跟他解釋穿鼻還是回甘,只需要好好坐下來,品嚐這一套茶。」


陳安吉認為,台灣茶最大的特色是風土與工藝,「台灣地理風土條件多變,每個茶區都有自己的微氣候,國外10,000公頃的茶區可能氣候條件是差不多的,但在台灣兩座為鄰的山頭,氣候條件卻可能完全不一樣。」

台灣製茶師工藝領先全世界,「他們什麼茶都能做。台灣師傅大部分是做烏龍茶底子出來的,而烏龍茶是工序最多、最麻煩的茶,只要會做烏龍,其他茶都能觸類旁通。」陳孝溥觀察。

 

東方人講究茶韻,西方人談風味,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希望建立兩者溝通的平台,把台灣茶推廣到國際。
東方人講究茶韻,西方人談風味,歐洲台灣精品茶學會希望建立兩者溝通的平台,把台灣茶推廣到國際。


400年台灣茶文化

現在學會除努力推動茶文化概念的輸出,也在歐洲積極參與地方藝術節與文化節,例如向漢堡工藝美術館申請舉辦「台灣茶文化日」,與柏林獨立茶展及漢堡文化局合作推出各項企畫,並協助東方美人茶申請「歐盟農產品地理標示和傳統特產保護標識」。


陳安吉認為,台灣特色茶中,東方美人茶相當具有取得歐盟標章的潛力。東方美人茶有獨特工藝,區域最早限定在新竹苗栗一帶,製作條件需被小綠葉蟬刺吸(著蜒)而產生天然蜜糖香或果香,若能順利取得標章,將有助於在歐盟市場的推廣與流通,提高台灣精品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回歸初衷,陳安吉推廣台灣精品茶文化,更多是因為在海外的身分認同。「我們想要告訴別人我們是誰,台灣茶是什麼?它的獨特性在哪裡?」


除了向世人介紹台灣美麗的茶區與卓越的飲茶風味,陳安吉認為台灣茶乘載更多文化上的意義,它不只是常民可口的飲品,也是自由民主思想的催生地。文人薈萃的茶館保護著台灣民主思想的交流,等同西方的藝文沙龍。


與夥伴推廣台灣精品茶,選擇用茶來說故事,一頭俏麗短髮的陳安吉眼神堅定,繼續擔任另類的茶文化大使,「我們想要講的,是台灣人、台灣茶和台灣社會在這400年間發生的事。」台灣茶故事素材豐富,「這400年間發生的事,就已經夠精彩,夠波瀾壯闊了。」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六卷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