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0年6月18日
文˙鄧慧純 圖˙林格立

 

蘇達貞的海洋夢想
蘇達貞的海洋夢想


四面環海的台灣,島國居民坐享近1,600公里的海岸線,與海的距離僅有一步之遙,但長久以來的恐海教育,卻讓人民懼海、退避三舍。


拖鞋教授蘇達貞用「認識、親近、喜愛」的步驟循序打破民眾的恐海藩籬,用行動實現一次次遠揚的夢想,因為台灣之子本該是海洋的子民,親海本該如此。


蘇達貞,人稱「拖鞋教授」,國立海洋大學退休後,安居在花蓮壽豐鹽寮海邊。勞工委員會(勞動部前身機關)的職業潛水證照制度、職業潛水訓練班是他一手建置,他也是「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蘇帆海洋基金會」)創辦人,但蘇達貞更為人熟知的是帶領學生划獨木舟環島,帶「不老水手」勇闖太平洋清水斷崖,還挑戰「不殘水手」、「黑暗水手」也能在海上優游划獨木舟。認識他的人說蘇達貞是個夢想家,更是個實踐家。他靠著熱情,堅持著心中的想望,要讓島嶼的人民享受台灣美麗的海洋,而他自己的海洋夢想──划著獨木舟跳島環遊世界,也還在途中,他樂觀地說:「沒有不可能,只有很困難。而越困難的事情,越有意義。」拖鞋教授的航程,還未完待續。


拖鞋教授的最後一門課,獨木舟環島去!

蘇達貞聊起他在海洋大學裡開的最後一門課,「我們想要做一件回味青春的事,學期開始大家一起決定了,課程結束後要用獨木舟環島,讓青春不留白。」2009年暑假,蘇達貞領著一群學生從海洋大學出發,划過西岸,環行到東岸時,卻遇到八八水災,大夥兒於是棄槳改救難,開著卡車到太麻里去救災,環島未竟的旅程則到了2010年才完成。


這是國內第一次由老師帶著學生獨木舟環島繞台灣一圈,自那時起,獨木舟環島成了學生間「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的活動,而蘇達貞就是那個掀起浪潮的人。

 

蘇達貞不僅是海浪專家,他也是掀起獨木舟環島浪潮的人。
蘇達貞不僅是海浪專家,他也是掀起獨木舟環島浪潮的人。

 

海的寧靜、海的張狂、海的夢幻,置身其中,方能感受。(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提供)
海的寧靜、海的張狂、海的夢幻,置身其中,方能感受。(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提供)


被誤解的海洋

掀起獨木舟浪潮的蘇達貞,本人就是海浪的專家。畢業於海洋大學,赴美國夏威夷研讀海洋工程,再回母校任教。退休後,他選擇在花蓮落腳,想把鹽寮開墾成台灣的夏威夷;此外,他更希望發揮自己的專業,讓台灣人更認識海洋。「台灣的海洋如此漂亮,但是從小到大的恐海教育,讓大家對海洋一無所知,我們想把這樣根深蒂固的恐海文化翻轉過來。」「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因之成立,著力推廣親海教育。


只是這個任務難度卻出奇的高。一開始,他想從年輕世代著手,卻常常被憂心的家長、校方「過度關心」。蘇達貞每回舉辦活動最常得到四個字「注意安全」。但是「注意安全」的內容是什麼?卻鮮有下文。「我們認為『安全』有三個主軸,其一是人,其二是環境,其三是裝備。了解人的專業能力,觀察當日的海況,並有適當的裝備,要了解這三種情況,才能來制定『安全規範』。」「一名教練與初學者的安全規範是不一樣的」,蘇達貞強調,「不是浪高一米把海洋關閉,就代表安全了,否則衝浪的人玩什麼?」蘇達貞講得義憤填膺,但台灣海岸線插滿「水深危險」的立牌,相關單位就以為「安全」了,著實諷刺。


島上居民關於海洋諸多似是而非的觀念,譬如去海邊要注意別被海浪捲走,在海邊要小心海嘯等等。「會帶走人的是海流,不是海浪。」蘇達貞嚴正的解釋,「海浪是一種能量震動,不是移動,請不要再說被海浪捲走了。」而且只要觀察海浪,一定會發現海浪最終會跟海岸線平行,然後撲打上岸,「所以只有出不去的,沒有回不來的。」蘇達貞隨口又一個順口溜。倘若不小心落海,別白費力氣游泳回來,穿著救生衣,只要「隨波逐流」,海浪自然會把你帶回岸上。


2011年日本311地震引發大海嘯,相關單位預測海嘯也會到達台灣;但蘇達貞當時就站在花蓮鹽寮海邊並拍攝影片,親眼見證東海岸「沒有」海嘯發生。他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海嘯發生的成因主要是地形所致,淺水的海灣地形容易讓海水湧進後無法宣洩,而不斷聚集堆疊,致使海水位上升,引發海嘯。台灣東岸是垂直的斷面,沒有濱海帶、大陸棚、大陸斜坡等讓海浪累積推高的地形,因此「台灣發生海嘯的機會微乎其微」,蘇達貞篤定地說。
聽蘇達貞不厭其煩地逐一解釋,才發現國人對海洋真是誤會深了,讓「海洋本人」被誤解到跳到黃河都洗不清。


觀海、知海、親海

因為「無知、害怕、禁忌」,國人對海洋全然無知,而心生恐懼,更衍生諸多民間禁忌,也對海洋避而遠之。而諸多的海洋意外起因也都是不識海況,貿然下海。


身為識海的老水手,蘇達貞訓練他的教練群,「還沒下水前就要先判斷海洋的狀況,看海浪就知道海的深度,看波形的變化就知道海面下的地形,有沒有離岸流。觀察久了,可以算出今天的浪況,幾個小浪後會有大浪,來判斷獨木舟出海的時機。這些資訊都可以藉由觀察海象得知。」


「唯一看不出來只有水母,所以只好先派教練下去,聽到唉呀唉呀的慘叫聲,就知道不能下水。」蘇達貞玩笑地說。


蘇帆基金會的海洋體驗鼓勵學員跳出舒適圈進到探索圈,「冒一點險你會有更大的收穫」,在探索圈不斷的行動能讓舒適圈擴展越來越大,到最後整個大自然都是你的探索圈了,蘇達貞解釋。

 

難忘年輕時在夏威夷求學的日子,蘇達貞在花蓮鹽寮打造太平洋西岸的夏威夷,成立「蘇帆海洋基金會」。
難忘年輕時在夏威夷求學的日子,蘇達貞在花蓮鹽寮打造太平洋西岸的夏威夷,成立「蘇帆海洋基金會」


帶不老水手享受海洋

蘇帆基金會最成功的推廣當是不老水手的培訓。當時不老騎士的旋風在台灣風起雲湧,蘇達貞喜歡逢人就說划獨木舟比騎腳踏車安全,朋友鼓動他辦一個不老水手看看。他開始招募志願者,如今不老水手已經編號到200多號了,更多長者透過蘇帆基金會親近海洋,年齡從來不是阻礙。


採訪當天,剛好不老水手林槐生、陳景怡來訪,大家聊起當不老水手的心得。64歲來到蘇帆基金會的林槐生,儘管曾經在海軍服役,但是「不踏實,踩不到底就是怕」,他誠實地說出心中的恐懼。但是在教練們一步步的引導,穿著救生衣在海中漂浮海泳,學習自己翻舟復位,培養水性,學習觀察海浪,認識海洋。蘇達貞還創作「不老水手之歌」:「風起雲湧浪先到,風淡雲輕浪不死,吐盡白花給陸地。」讓長者容易記誦海洋的規律。「我現在很enjoy海洋。」現已經74歲的林槐生一臉得意地說。


而曾是台視記者主播的陳景怡,她同時也是航向沖繩與那國島紀錄片《南風再起》的導演。她憶起划著獨木舟從海面上看清水斷崖,「那是參加蘇帆活動最感動的一刻,第一次從海上看台灣的海岸線,發現台灣真的那麼美。」因為參與了蘇帆的活動,改變了她的生活,她開始頻繁的參與戶外活動,爬山、騎腳踏車,不是只在家「種馬鈴薯」了。行動力旺盛如她,分享在海上看日出,賞月光海,發現藍眼淚的美景與感動。她興高采烈地揪團,發起不老水手划小琉球、基隆嶼,不老水手們真是跨出舒適圈的典範。

 

陳景怡(左)和林槐生(右)兩位不老水手,從恐海到享受海洋,他們曾一起划著獨木舟訪清水斷崖,也曾划向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提供。
陳景怡(左)和林槐生(右)兩位不老水手,從恐海到享受海洋,他們曾一起划著獨木舟訪清水斷崖,也曾划向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提供


南風再起,偉大的航道出航

2017年,蘇達貞發起「南風再起」計畫,規劃從花蓮划竹筏到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乍聽之下有點無厘頭的狂想,卻是蘇達貞想用科學實驗證明,台灣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多年前他讀到日本人類學者海部陽介的論文,他從沖繩各島嶼考古挖掘到的人類化石,推論出沖繩人源自台灣,而且是三萬年前移民過去的。但日本學者質疑,三萬年前是否已有高度的航海技術能橫渡海洋?


蘇達貞說:「可能。我做給你看。」攤開地圖看,從台北到與那國島的距離才150公里,比台北往綠島170公里還近。為了重現當年的實況,他連船都自己DIY,棄獨木舟改划竹筏,因為三萬年前連金屬工具都沒有,不可能有工具可以挖空樹幹。他讓學生用石頭敲擊竹子,收集竹管;再利用花蓮在地的月桃葉搓揉成繩,綑綁竹筏,不斷的實驗到第四艘竹筏才成功。


而如何在茫茫大海中不迷途,航向陸地,這其中的關鍵是航海技術。蘇達貞解釋,除了大眾知曉可借助星星、地景、羅盤或GPS導航的航海技術外,其實還有「五官航海」。先民用看、聽、聞、嚐、摸等知覺就能在海中航行。舉例說,久住海邊的居民每天觀察天象,發現遠方的天空始終有一塊雲,看久了就知道那塊雲的下方應該有陸地(濕空氣遇到地形上升凝結成雲);被海浪推上去的地方就是陸地,所以只要保持海浪在船尾的位置航行,就一定會碰到陸地。他舉海龜、鮭魚的本能,成年後會洄游到出生地,是一種天賦的本能,三萬年前的台灣先民也保有這樣的本能,只是人類文明降低了我們的感官知覺與大自然的連結與互動。


2017年,蘇達貞率領不老水手及年輕團隊一行從花蓮出海,成功划行到與那國島。「三萬年前跨過太平洋的航海紀錄是當今出土最早的歷史證據。我要證明,人類的海洋文明極可能是從台灣這裡出發的,台灣是世界海洋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因為,海就在那裡

「因為海就在那裡呀!」蘇達貞說,「沒有特別喜歡它,它就是你生活的環境。」雖然海洋吞沒了他的獨子(蘇達貞的兒子因潛水意外過世),他仍續力推廣親海教育,藉由「認識、親近、喜愛」,告訴國人正確的海洋知識;他出版小說《綠血》,寫台灣職業潛水員的故事,他寫道:「在潛水這個行業裡,很多知識都來自經驗的累積,而最可貴的知識,來自最嚴重的錯誤經驗。」希望破除似是而非的觀念,讓經驗傳承,並為海中工作者爭取更多的重視。


所幸蘇達貞的夢想已經慢慢在生根發芽,當年一起築夢的志工范祐齊在花蓮落腳,成立「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幫助任何想親近海洋的人,走進海洋,享受海洋的洗禮,並告訴他們海洋不可怕,但要保持敬畏之心。黃聲薇則利用自己幼教的專長籌辦「太平洋小小水手營隊」,協助孩子用身體感受浪潮,耐心化解心中對海的恐懼,學習觀察海浪的變化,陪伴在孩子身邊,慢慢地等待他們張開雙手擁抱海洋。


蘇達貞也慢慢交棒給多年來培訓的志工群,大家都傳承蘇帆基金會的理念,「我們想做的事情是讓學員可以平安下海,讓你熟悉海洋,知道怎麼可以安全快樂的玩。」基金會祕書長陳冠榮說。要體驗蘇帆基金會的活動,最少要是兩天的行程,團隊們不希望大家只是來「搵豆油」,「你真的有心的話,我們很願意告訴你如何去親近海洋。有甚麼樣的方式,認識裝備、器材,認識運用個人的身體。」陳冠榮說。


在蘇帆的園地,看著每一張迎向海洋的笑臉,我們期待有朝一日,台灣能成為與海共生的島嶼,能真正地、好好地享受海洋,因為,拒絕了70%的世界,豈不可惜?

 

蘇帆的志工陪著小小水手們,用身體感受浪潮,耐心化解心中對海的恐懼,慢慢地等待他們張開雙手擁抱海洋。
蘇帆的志工陪著小小水手們,用身體感受浪潮,耐心化解心中對海的恐懼,慢慢地等待他們張開雙手擁抱海洋。
蘇達貞的夢想已經慢慢在生根發芽,他培訓的年輕團隊,樂於幫助任何想親近海洋的人,走進海洋,享受海洋的洗禮。
蘇達貞的夢想已經慢慢在生根發芽,他培訓的年輕團隊,樂於幫助任何想親近海洋的人,走進海洋,享受海洋的洗禮。
蘇帆海洋基金會像是海邊的大家庭,推動親海教育,讓台灣之子成為海洋之子。
蘇帆海洋基金會像是海邊的大家庭,推動親海教育,讓台灣之子成為海洋之子。

 

以上全文轉載自台灣光華雜誌第四六卷第六期